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宣武区档案馆来了一位特殊的查档者,他原来是北平警察局的一名警察,在1949年2月北平由共产党接管后起义投诚的,属于对革命事业有一定贡献的人.在1980年代,国家还给这些起义投诚者发过起义证,但由于他保管不善丢失,后来相关部门给他填写的起义日期就成了1949年10月.基于时间的原因,他就不能办理离休.退休人员工资待遇与离休者相差甚远,多次找相关部门反映,都因为他不能提供真凭实据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对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沈兼士在抗战期间日伪沦陷区的表现,历来存在不同的声音,如葛胜华在《鲁迅的三位酒友》一文中认为他在抗战期间,出版了《辛巳文录》,是为日伪“粉饰太平”,有媚日之嫌. 1937年7月,北平沦陷.当时沈兼士除了担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外,还担任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的职务.从北平沦陷的翌日起,他即辞去后一职务,不再去故宫博物院了.敌伪当时组织了一个所谓的“治安维持会”,分管文教的汉奸周养庵是其老友,他特意来拜访沈兼士,希望他继续担任文献馆馆长一职,而且开出优厚的待遇条件,但沈兼士拍案拒绝,愤怒地把他轰出去了,表示宁可饿死也不为日本人做事.辞去此项工作,他的工资仅剩下辅仁大学一处了.沈兼士家丁多,儿子沈观患肺结核,经济十分困难.当时物价飞涨,不久长女沈萃、次女沈泰不得不辍学,沈观不久也死了,不得已只有托北平图书馆馆长赵万里,把家里的一部分藏书卖给北平图书馆.读书人卖书,实属忍痛割爱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3.
燕子李三,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有名的飞贼.他以飞檐走壁和劫富济贫的侠盗的形象留驻于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北平老百姓心中,并且传到今天.那燕子李三的真实情形如何?他是怎样成为传说中的侠盗的呢?为什么会形成侠盗的传说呢?  相似文献   

4.
聂荣臻建议和平解放北平,为定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毛泽东在指挥三大战役的同时,已开始思考新中国的定都问题。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城市纷纷在毛泽东眼前浮现,最后他的日光锁定了北平。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的世界日报有两家;一在北平,叫它北平世界日报;一在重庆,叫它重庆世界日报。从它的历史看,这两家报纸都是老报人成舍我提手办起来的。不但两家的牌子是一样,向旧政府立案注册和在邮局登记挂号是一样,两家的实际负责人北平版一直是他,重庆版开办的最初四个月也是他。所不同者,两家的问世时间先后不同,经济背景不同,重庆版在1945  相似文献   

6.
在叶剑英元帅与世长辞之际,新闻界的一批老报人及当年跟随他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北平工作过的老同志,都深深地怀念着他为我党新闻界业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那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签订了停止内战的协议。同年一月,在北平设立了国共两党和美国代表联名组成的军调处执行部。叶剑英同志主持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的工作。这期间,他领导创办了新华社北平分社和《解放》报。北平新华分社  相似文献   

7.
何其巩,安徽省桐城人.1928年7月13日,他正式出任民国时期北平特别市首任市长,时年29岁,正是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年龄. 江朝宗,安徽省旌德人.他在清末曾任陕西省汉中镇正二品总兵,北洋政府时期追随袁世凯,当上了步军统领,并被晋封为迪威将军,执掌京城治安大权,"府院之争"后被免去步军统领,开始赋闲.国民党"二次北伐"胜利,北京改为北平时,他已然67岁,赋闲日久.七七事变后,他投降日寇,并以76岁高龄出任第一任伪北京市市长,成为铁杆汉奸.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信息     
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创建45周年1991年2月22日为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创建45周年。为纪念我党在内战硝烟弥漫年代创建于国民党统治区北平的第二家公开发行的党报,有关的同志和单位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纪念座谈会。到会的有当年在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工作的余宗彦、于光远、张沛、王康、范无甄、张维冷、刘鸿志、何洛等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信息     
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创建45周年 1991年2月22日为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创建45周年。为纪念我党在内战硝烟弥漫年代创建于国民党统治区北平的第二家公开发行的党报,有关的同志和单位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纪念座谈会。到会的有当年在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工作的余宗彦、于光远、张沛、王康、范无甄、张维冷、刘鸿志、何洛等近20位同志。当年承印和发售北平解放报的立华印刷厂、南都巷  相似文献   

10.
1931年9月,郑振铎因为对商务印书馆资方王云五深为不满,也因为他希望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研究与写作,遂离开工作了十年的商务,到北平燕京大学及清华大学任文学教授。他一到北平,就被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出版的《文学月刊》聘为顾问。他在编辑工作上悉心作了指导,还在上面发表了他公开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惨杀和迫害致死的共产党人胡也频、恽雨棠、杨贤江。接着,他又参与创刊和编辑了燕京大学国文学会主办的《文学年报》,任该刊顾问,创刊号上的所有  相似文献   

11.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教育家. 梁思成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北京的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创始人.1931年至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开始广泛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校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末,解放军包围了国民党军队控制下的北平.梁思成因忧心古都北平的命运而夜不能寐.一天晚上,张奚若先生带着两名解放军来到清华园梁的住所,为攻占北平城做准备:万一与傅作义将军的和平谈判失败,不得不攻城时,要尽可能保护古建筑.他们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先生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他惊诧万分.他在感情上一下子就和共产党接近了.他们为解放军绘制了保护北京城文物建筑的图录.从此他坚信无疑,"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值得依赖,值得拥护."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建筑师的眼界和知识分子的良知,提出保留北京城墙,改造为环城公园绿带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北京市城市规划与未来发展方案,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前瞻性地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祖先和子孙都负有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责任,不容躲避." 新中国刚成立,梁思成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精神,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以通俗小说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晓,事实上一生著有数百万字新闻评论作品的他,更是一名出色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从1918年开始记者生涯,到1948年秋辞去北平<新民报>的编辑职务,张恨水从事报业工作达30年之久.他干过记者、副刊编辑和主笔,任过副总编辑、总编辑、报社社长,在新闻界有"全能报人"之称.  相似文献   

13.
一、北平松坡图书馆简介 在中国图书馆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家名为"松坡图书馆"的纪念性图书馆.该馆分南北两馆,南面的松坡图书馆办在湖南邵阳,北面的松坡图书馆办在北平,即本文所称的北平松坡图书馆.松坡图书馆是为纪念护国战争著名将领蔡锷及其在云南起义中死难的烈士而设立的,馆名以"松坡"命名,是因蔡锷字松坡.  相似文献   

14.
文海拾贝     
毛泽东对待错字的严谨作风1949年4月25日,当时的中共北平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登载毛泽东1939年写的《五四运动》一文,有五处错排。毛泽东当天发现后,立即给《北平解放报》编辑写了信,并附去他代拟的200多字更正稿,要其更正(详见《毛泽东新  相似文献   

15.
胡玲 《青年记者》2015,(10):90-91
刘豁轩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和新闻教育家。1936年2月,他辞去《益世报》社长兼总编辑职务,进入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七七事变后,他被聘为新闻系主任。在日本侵华、北平沦陷的艰苦环境下,他带领燕大新闻系师生继续教学、科研及课外实习等活动,对燕大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对该系史料进行整理与研究。他还先后在北平、天津各大学、报社发表演讲、文章,在学界、业界都颇具影响力,被誉为“学识与经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17.
何心冷,江苏苏州人,生于1898年,幼年丧父丧母.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靠自学肄业于北平民国大学.1922年,胡政之在上海创办国闻通讯社,何心冷被录用,开始步入新闻界.  相似文献   

18.
1947年1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在北平将一个国民党海军上校执行枪决,一时之间轰动全国,他就是当时天津的接收大员刘乃沂.更令人瞠目的是,此案始终都与一个女人有关.  相似文献   

19.
赵炜,原名赵敏,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黄埔军校(桂林分校)十六期生.抗战期间,他与北平五烈士之一的、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部绥靖组参谋的军校同学朱建国过从甚密,在思想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抗战结束后,他以少校军衔任职于第五战区日本战俘侨民管理处.  相似文献   

20.
论及北平和谈,不能不提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因为傅作义将军是这场和谈运动中我们争取的目标.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生于山西荣河.他是著名爱国将领,抗战期间曾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寇,并在军队中多次邀请共产党协助工作,在生活作风方面更以八路军为楷模,群众口碑甚好,故有"七路半"之称.抗战胜利后,他错走一步,响应蒋介石号召参与内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