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是学生获得和形成语言的重要途径。朗读有助于对语文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读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2.
闻琦 《幼儿教育》2012,(Z4):72-73
朗读即"出声读书",要求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一方面,朗读者要用眼看,输入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朗读者要用嘴发声,输出有声语言。朗读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要对感知到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转换为语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创造性地表达文字的语意、语气,赋予文字以  相似文献   

3.
何世峡 《云南教育》2001,(14):40-42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说道:“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学习朗读。   一、朗读的特点   1.声音   朗读当然有声,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其复杂性和灵活性。声音形式变化无穷,声音表现稍纵即逝,难以捕捉,难于描述,难于把握。一篇文字作品,由同一个人朗读,第一遍与第二遍比较也会有许多差异,何况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朗读文字的处理呢。因此朗读的声音形式必然充…  相似文献   

4.
邓建玲 《现代语文》2013,(6):125-126
朗读,也即诵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是指读书、念文章声音要清澈、响亮。朗读,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对"阅读"部分提出的要求,第一条即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它设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但在目前的朗读实践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相同相近的声音形式表现不同的文字内容的现象,刻板雷同,单调乏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朗读的规律认识不清,缺乏声音形式的具体性。朗读的语言单位有词、句、段、篇等层次,朗读的声音形式的具体性体现于这些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之中。词是朗读材料的最基本单位。因为词义的同  相似文献   

6.
"文字是物质世界的,语言是一种波动,是有能量传递的,是精神世界的……"所以声音有其感染力。语言学习之初,人们就靠声音传递、接受信息,传递情感。文字学习内化后,阅读成为能量传递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过朗读可以把自己内化的能量更高效地传递出来,再一次更深层次地内化。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将让孩子受益终生。朗读有意义的文字片段能传递责任感、温情符号,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有声语言基于文字语言的再创作。理解与感受是朗读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解创作背景与创作目的把握作品感情基调,通过体验作者的创作活动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通过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领会文字的内在意蕴,从而使朗读创作进入情声和谐的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朗读,即高声诵读.唐·李商隐有云:"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意者."(<李义山文集·与陶进士书>)它是一个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个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因此,重视和提高朗读技巧也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朗读中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要求朗读者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地读书,把一篇文字变成一段语流,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台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的兴趣。而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学生只有读出声音,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就阻碍了思维,学生就难于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2.
徐景华 《考试周刊》2014,(90):48-48
朗读是语言类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接受能力的最低阶段,这时候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朗读训练,并在训练方法上给予合理的安排,能让他们在语言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文字美,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流露,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增强他们的语感。本文就利用朗读训练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学生学习英语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而实际上,朗读就是指把输入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输出的有声音语言的活动。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甚至提高英语成绩。  相似文献   

14.
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和心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则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学生获得语文课本中的诸多信息、知识,达到甘美的享受。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作这方面的佐证。为了让朗读教学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和规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心理学理论来认识、指导朗读教学,找…  相似文献   

15.
庄修伟 《小学生》2013,(9):91-91
朗读是低年级儿童由口头语言进入书面语言的过度。儿童经过一二年级将文字变为声音的朗读练习,可以逐渐掌握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技能,掌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技巧。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朗读教学。要搞好朗读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陶行知先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种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它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它让学生认知文字、感知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发展语感。  相似文献   

17.
朗读能够将无声文字转变成为有声语言,是语文课堂上比较常见的教学活动。只是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有一定的疏忽,这就有必要让教师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感悟,并在朗读过程中升华文本情感。基于此,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展开有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优美 《教师》2011,(20):67-67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起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指书面的文字作品转化成为口头的,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以期产生强烈感染力的再创造。它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阶段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言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文字材料念出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正确运用"朗读"教学,学生抓住每天早上的朗读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