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李英楠 《教育》2012,(28):58-59
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原名武七,绰号武豆沫;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武训,是清廷为嘉奖其兴办义学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赐名为训。1896年,武训在临清御史巷义塾朗朗的诵读声中含笑而去。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请朝廷,为武训建了忠义祠。武训之精神广为后人敬仰,他也是唯一没有文化,进入《世界教育大辞典》的平民教育家。搜捡断线残缕攒钱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在当地大户章信斋家当佣工,  相似文献   

2.
百年武训评价的演变和对“武训精神”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山东堂邑县乡民武训四处行乞,办了三处义学。清政府为他赐匾立祠,钦封义学正。民国改元后,蔡元培、陶行之等教育家对武训兴义学也是推崇备至,武训义学名噪一时,建国后,对武训的评价先扬后抑,直至1978年后才渐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袁晓阳 《教育》2008,(10):52-52
武训(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山东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所赐。作为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靠着乞讨敛钱,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武训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武训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可谓教育道路上的“千古奇丐”。  相似文献   

4.
《教育》2008,(28)
武训(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山东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所赐。作为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靠着乞讨敛钱,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武训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武训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可谓教育道路上的"千古奇丐"。  相似文献   

5.
清末,山东冠县出了个千古奇丐,为办义学,30年含辛茹苦,行乞天下。武训,名垂千古 。 今天,同一个地方又出现了一位义学痴,倾家荡产,举债10万元为办学。这就是人称武训第二的幺富江。 1976年,幺富江从阳谷师范毕业后当上了镇中学教师,妻子焦玉双是后郑疃村的小学民办教  相似文献   

6.
奇人武训     
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镇,有一处纪念馆,它是用来纪念那位以至卑至贱之行、成至高至伟之业的教育家武训先生的。作为山东的文化名城,聊城有不少名景胜地,但对人们的心灵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往往是这座武训纪念馆。《武训文化史料集》的前言这样介绍武训:武训(1838-1896)是清末山东省冠县柳林镇武庄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他本是一位赤贫如洗、目不识丁的乞丐,却艰苦奋斗了30余年,以“修个义学为贫寒”为宗旨,靠自贱行乞敛金的方式,在柳林、临清、馆陶创办了三处义学,创立了千古奇业,给世人留下了独特卓绝的行乞兴学的武训精神。武训出身贫…  相似文献   

7.
武训·五训·吾训冯国晨今年,是武训辞世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是不平凡的一百年,它在我国跨越了三个时代:旧民主义革命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其间,大浪淘沙,杰出人物可真不少,贤臣良将、志士仁人、英雄模范……,而只有武训一人是以乞丐的面目...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是“千古乞丐”武训先生亲自创办的一所义学,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以良好的教学质量在鲁西北大地上处于领头雁的位置。学校围绕“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不忘“特色教育”,学生书写特色、绿色数学教学特色已经在全市推广。  相似文献   

9.
武训以赤贫之身行乞办学,最终设学三州县,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究其主要原因,则是武训“修个义学为贫寒”顺应了历史潮流,“乐善好施”符合鲁西北地区区域发展的需要,行乞兴学赢得了地方士绅和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金林祥 《教育学报》2007,3(3):86-90
从1922年起,陶行知一贯推崇武训,主张学习武训精神。在1940年至1945年间,他以重庆育才学校为阵地,几乎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武训纪念、宣传活动,成为当时我国主张学习武训,光大武训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建议政府根据武训诞辰设立兴学节、兴学周、兴学月,以推动全国普及教育发展。他反对把武训当作异人、苦行者、圣人和“陶派的人”,也反对复活历史上的武训,而主张要学习“三无四有”的“武训的真精神”。陶行知对武训及武训精神的倡扬,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正确评价武训,推进教育普及,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2日在山东聊城冠县——武训的故里隆重召开了第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和我应邀参加了会议。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武训声名如日中天,这与我祖父陶行知推崇武训是有关系的。1922年7月,祖父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社务报告中  相似文献   

12.
淘猫妈 《家长》2009,(11):10-11
为了把自我价值感的问题说清楚,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几个例子:武训(1838-1896年),他生于山东聊城柳林镇武家庄,是一位贫苦的农民。武训自幼贫寒,因不识字受尽欺凌,遂立志不娶妻、不生子、不置家,“修个义学为贫寒”。自20岁起,他打短工,拾破烂,沿街乞讨,且走且歌。经过30年艰苦绝伦的努力,终于买地200余亩,  相似文献   

13.
为了討論“武训傅”,需要弄清楚武训的生平事蹟和許多與武训有直接关系的事實。武训究竟是怎樣的人呢?他究竟是怎样“興学”的呢?本文打算对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些基本的客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原来并不起眼的洛阳市电大宜阳县工作站,如今已建成令人注目的县级高等教育事业中心,遐迩闻名。该站站长白维昌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干部,变成了电大系统颇有名气的新闻人物。 集资办学,不似武训胜武训 白维昌现年56岁,额头上布满皱纹,人们亲切地称他“老白”。老白虽老,但有着强烈的事业心、饱满的热情和勇于改革的开拓精神,干起工作来象一个精力充沛的壮年人。为了使工作站有一个能让学生安安稳稳上课的教学基地,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三番五次登门向有关单位求援集资,人们曾半开玩笑地称他为“当代武训”。其实,他不似武训胜武训,艰苦办学的事迹比武训还要感人。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2月2日在山东聊城冠县——武训的故里隆重的召开了第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和我应邀参加了会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乞丐兴学     
清朝末年的武训,是惟一以乞丐身份载入中国史册的。他终生乞讨,只为兴办义学,被人们誉为“乞丐教育家”。武洲5岁时死了父亲,靠母亲做针线、捡破烂,四处乞讨维持生计。他讨饭时,每逢遇到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便站着听起来不走。他几次向母亲哭诉要上学,母亲都含着泪说:“咱家穷得没饭吃,还有钱让你上学吗?傻孩子,别再胡思乱想了。”不久,母亲得病去世了,武训投靠到伯母家,又一次提出要上学。伯母凄然地说:“书不是穷孩子念的,还是长大了扛活换饭吃吧。”幼小的武训又伤心又不解:为什么穷人就不能上学呢?  相似文献   

17.
在100多年前武训行乞兴学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一个被称为‘义学痴’的奇人——么富江。么富江的家乡冠县东古城镇后郑瞳村,地处黄河故道西岸,是远近闻名的‘穷沙窝’。多年来,地方政府虽然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这里仍是校舍破败,教具残缺,学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是我终身服膺的伟大教育家,自幼就为他创办晓庄师范,提倡小先生运动,组织工学团等创举所吸引。1946年进入金陵大学,知道他是著名的前辈学长,更增加了几分亲近与景仰。因此,当金大电教科制作有武训的教学幻灯片时,我还在墙报上发表《陶行知与武训》时评,认为根据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武训是不是教育家?是怎样一个教育家?本文从大量的史实出发,就武训其人,武训兴学,武训精神和武训评价等颇有争议的问题,畅述了笔者一家言。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在山东冠县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武训及武训精神”、“弘扬武训精神,办好人民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认为深入进行武训研究,充分发掘、发展武训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武训精神,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