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艳丽 《海南教育》2011,(10):30-30
李提摩太与李鸿章的对话: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著名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1887年。他向李鸿章提出教育改革。李鸿章答复:中国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大一笔开销。李提摩太:"那是‘种子’钱,必将带来百倍的收益。"李鸿章:"什么时候能见成效?"李提摩太:"需要二十年才能看到实施现代教育所带来的好处。"李鸿章:"我们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王照与康有为的对话:王照,近代改革家。1898年,他建议康有为  相似文献   

2.
1887年,英国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向李鸿章建议进行教育改革,为此,清政府每年要在教育上投入一百万两白银。李鸿章答复是,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大的一笔开销。  相似文献   

3.
李提摩太是近代英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他将基督福音的传播与兴办世俗事务有机结合,编书办刊宣传基督教的传教特点,力图实现在中国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引导更多的中国人皈依基督。他的传教过程,大大推动了由利玛窦开创的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或称为中国化)路线,走上了一条"李提摩太式"的传教路线。  相似文献   

4.
李提摩太在华活动长达45年。1870年他作为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奉派到烟台。1875年,改至内地青州,广交官绅,研习儒家及各教经典;山东发生灾荒期间,他积极筹措捐款救济灾民,并向当地官员提出改良建议,浸礼会传教事业在山东获得了巨大发展。李提摩太在山东的一系列活动,缘于其普世宗教立场,目的是为了传布基督教,客观上则有利于山东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李文芬 《班主任》2012,(5):38-39
正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李鸿章家有个厨子,做得一手好菜,甚得李夫人欢心,常夸其手艺精、技术高。但李鸿章却从未给过厨子一次笑脸。有一天,厨子煮了一只鸭子,可卧在盘里的鸭子只有一条腿,李鸿章质问厨子:"鸭子的另一条腿呢?"厨子说:"鸭子本来就只有一条腿。"李鸿章大怒:"胡说!"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以"避战求和"、"以夷制夷"为核心,兼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彩,是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和李鸿章本人思想观念共同造就的结果。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最终在实践中屡屡遭受沉重打击,清政府也在一次次打击中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活跃近40年,与当时的内政、外交息息相关,是晚清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对李鸿章的研究存在着"范式"问题,"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下的李鸿章的形象相差很大,这影响了对历史人物真实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与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序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  相似文献   

9.
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界争议较大。以前较长时间(特别是"文革"时期),对李鸿章以及洋务运动评价是基本否定。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大兴之时跻身倾向保守的清流派,但却在清流党逐步鼎盛之时,出任山西巡抚,逐渐从清流健将转向洋务殿军.在此阶段,张之洞通过与李提摩太的接触,对"西技"、"西艺"开始有了初步认识,这正是他从清流派转向洋务派的契机.张之洞将李提摩太"西化"方案中的兴办实业条款付诸实施,迈出了向洋务派转化的第一步.中法战争使张之洞直接接触到外部世界,战争的曲折艰难和令人愤懑的结局,更加速了他转向洋务派的进程.在督两广任上张之洞在粤兴办洋务,最终完成由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的"自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都一直致力于"自强"思想的实践.李鸿章"自强"思想的内涵包括军事自强、经济自强、文化自强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要全面、客观的评价李鸿章的"自强"思想及其实践,既要充分的肯定其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消极作用和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借助首次披露的史料,我们可以追觅"清流"代表人物张佩纶与李鸿章的秘密往来,他们彼此之间的支持和争执,从而展现光绪前期政治舞台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军机大臣李鸿藻与北洋大臣李鸿章之间的沟通,李鸿章丁忧后"夺情"复出中,张佩纶、李鸿藻为其所作设计的内幕,以及清政府内部在处理朝鲜壬午事变中不为人知的预案和策略,"清流"谋划的对日策略和李鸿章的态度,显示出晚清不同政治集团纵横捭阖、相互渗透、利益消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比后人想像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系统研究李提摩太的社会改革思想,认为:李提摩太来华十年后于1881年发表《近事要务》,提出了全面变革中国社会的主张,并且具有关注民生、崇尚科学和重视教育的特点,这一思想的形成既与他的神学观点和传教方式有关系,也与他的家境、传教经历和接受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李提摩太的社会改革思想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形成带来了积极影响,不失为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4.
撞车     
上海孤岛时期,潘柳黛和张爱玲、苏青、关露并称"文坛四才女"。才女都有些个性,尽管"李鸿章曾外孙女"张爱玲火得不得了,潘柳黛还是毫不客气地就"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这个话题幽了张爱玲一默——"其实这点关系就好像太平  相似文献   

15.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沿袭了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儒、耶两教的共性,进行佛、耶对话,提倡知识传教,形成与同时代的传教士不同的观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去世以后,甚至是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一直给他带着"卖国贼"这样一顶帽子。现如今,我们追求实事求是,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需要基于事实和当时的时代条件,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笔者看来,以"卖国贼"来评判李鸿章,实在是有失偏颇。本文就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的表现,试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提摩太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他因《小诗谱》而被音乐界关注。他在中国居住长达45年,其中在山西停留过很长时间。本文通过介绍《小诗谱》的作者、性质、内容,体系等,分析其在近代史中的历史价值,并结合李提摩太在山西的重要事件,谈他对山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景贤 《课外阅读》2013,(13):12-13
<正>近日读海外某华文报纸,偶见李鸿章怒斥"鬼子"的一爿妙联,顿生酣畅淋漓,扬眉吐气之感。亢奋之余,想为这位晚清汉人重臣写点文字。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大家所看到的,多是其被否定的一面,而未读到他那被肯定的一面。妙联怒斥"鬼子"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复出,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谈判结束后,中方与联方共同举行记者会。忽然  相似文献   

19.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积极鼓吹社会变革思想,其中关于晚清教育变革的思想在其整个社会变革思想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的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直接对其教育变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其教育变革思想,具有典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李提摩太(1845年-1919年)是英国著名传教士,他1870年来到中国。此后45年,他一直在中国度过。这期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政治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李提摩太喜欢介入中国政治。因此,他在华期间不仅仅是一位传教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