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时海内外对其评价:“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2.
西南剧展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西南剧展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人的作用发挥出来的。爱国主义是西南剧展的精神内核,通过戏剧形式和文化主题唤醒民众的共鸣感,其本质就是要深刻内化核心价值观。西南剧展体现了以爱国为主题的“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文化价值,成为抗战文化不同凡响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3.
1944年2~5月在桂林市举办的戏剧盛会———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上演179场戏剧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戏剧评论活动。评论活动文章数量多,参与人员层次复杂,文章形式多样。对抗战以来的戏剧运动和西南剧展上演的剧目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卓有成效的讨论和研究,肯定了举办西南剧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了艺术规律,促进了抗战戏剧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戏剧艺术的提升。总结西南剧展评论工作的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戏剧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相互影响,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下的民族存亡关头,抗战戏剧运动也产生发展起来,经过了上海、重庆、武汉、延安等地的探索、实践,并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深厚基础之上,随着桂林从抗战大后方到前线的形势转变,最终在西南剧展中达到了最高峰,成就了西南剧展作为抗战剧运最后一个高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举办70周年之际,2014年12月桂林市举办“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面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组稿,共收到来自北京、南京、重庆、广西等地的论文30余篇。会议论文主要从西南剧展的举办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南剧展的举办与广西当局、西南剧展的历史意义及影响、西南剧展的当代启示、西南剧展的话剧专论等五个方面,从不同方位,以不同视角,生动地再现了70年前的西南剧展盛况。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上限时间,过去不少学者主张从1938年11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时算起,现在看来,上限时间应当再往前延伸到1932年.因为桂林文化城的进步文化活动,或者说是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从"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后,直到1938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加强对这一时期桂林抗战文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加以研究,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西南抗战时期国学运动在整个国学运动中处于特殊的位置。本文对西南抗战时期国学运动涉及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时限、空间、内容、国学涉及文化的性质定位、中国化与公开西化的争议、国学研究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动员民众、支持抗战,为了揭露战争中的自私、腐败、贪婪、愚蠢、残忍,为了鼓舞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作为戏剧家,欧阳予倩曾写过话剧,还参与组织、指挥了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桂剧改革,既身体力行地改编、整理、创作桂剧,又勤奋认真而卓有成效地改革桂剧体制,培养桂剧编、表、导演方面的人才。究其根源,或许也是跟旧剧在当时的现实影响力、旧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一相对而言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有关。探讨欧阳予倩的业绩,分析他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工作重心的转移,会给我们以新的领悟或启示。  相似文献   

9.
课程资源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少数民族的伦理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发掘西南少数民族的伦理文化资源,通过理性的遴选,作为一种鲜活而生动的课程资源,以一定的形式整合到学校德育课程中去,是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提高实效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0.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它是在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与表演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产生具有原始宗教、生产生活、个人创作三种源头;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戏剧长期发挥着祭祀祈福、交融影响、彰显特色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于这份文化遗产,应采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实践、民族教育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西南多元共生文化是西南民族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西南民族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总结。西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以教育促进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走内源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随着"抗战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的诗歌创作和各项诗歌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貌。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童真美感在整个桂林文化城诗坛上绽放出奇光异彩。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儿童诗歌的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抗战时期的儿童,描写儿童生活、思想,反映抗战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为桂林文化城诗坛增光添彩,丰富了桂林文化城诗坛,推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因战争因素、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而兴,也因战争因素、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的丧失而衰,创造过持续而相对独立发展的奇迹,形成过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在戎马倥惚的战争岁月中,桂林文化城曾经发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作用,具有文化抗战的军事意义,世移时易,它的文化作用和价值也越来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对帝国主义时代基督教在我国西南地区民族的传播情况加以论述,从而进一步探讨基督教在西南民族的传播轨迹以度对西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曾敏之先生是一位在新闻战线和散文创作领域驰骋半个多世纪的颇有成就的文化人。抗战时期他先后担任桂林《大公报》记者和重庆《大公报》采访部主任。在“西南第一届戏剧展”中,他以《三杰传》、《三导演》等一系列报告文学名扬桂林文化城;湘桂大撤退中,他在我党的组织领导下为帮助施桂文化人疏散、并及时报道行踪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名作家王鲁彦,他关注其病因景况于前,不避战乱生死之险从柳州专程赶回即将沧陷的桂林参与料理丧事之后,以肝胆相照的人品获得文坛友人的称道。桂林沦陷前夕,《桂林风雨与文人》、《流徙中的文艺工…  相似文献   

16.
清雍正以来西南土司区域大规模的改流活动,对中国西南疆域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改流,独立的土司辖区不复存在,被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版图内,行政区划与内地划一.随着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王朝"夷夏大防"的文化隔离政策随之取消,转而在原土司区域大力推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汉文化.在此过程中,西南土著居民自愿不自愿地完成中原文化认同.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文化认同的加强,西南土司区域自此被完全整合进中国国家疆域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浅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文化类型是民族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现象造就了多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新兴的工业经济文化类型并不适应,充分发挥传统经济文化类型的优势,是加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以重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欧阳予倩是桂林最为活跃的戏剧家,也是国统区戏剧救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强调戏剧改革的重要性,积极培养戏剧人才,整理传统剧目,创编新剧,改进排练和表演方法,开创了桂林文化救亡的新局面。桂林的戏剧改革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具有全国性意义,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由西迁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尖端人才,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一切都要归因于西南联大校方的勤奋治校;归因于西南联大教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与敬业;归因于西南联大学生的刻苦努力;而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蕴含其中的西南联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发展既是一个实证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是文化提升的问题、文明进步的问题.重新审视和确认文化的发展价值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对旅游文化发展为了谁,谁获得了发展,获得了怎样的发展的价值追问,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软实力之问题所在;从桂林城市基本条件到桂林旅游文化发展策略,再到桂林城市生活的本质来看,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桂林旅游文化发展之力量所系;以精神铸城,以人文兴,以生态立城乃桂林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之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