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推荐:此文持论很有分寸。倒数第二自然段反对的是‘盲从权威’,这就为‘维护权威’留下了写作空间——可以用此文的材料另写一篇‘维护权威’的变格文章。  相似文献   

2.
以情动人     
要在作文中写出动人的感情可真不容易!书上老说:“真情流露”就能感动读者———我们对父母的感情还不真吗?可一“流露”到作文本上,往往就成了“感谢信”似的,自己读着也别扭。“写人情、亲情,最忌做‘表面文章’,”老师说,“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样,就很难以情动人(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在于它的通俗、豪放,恰恰不是因为‘情深’)。“有些同学动不动就写‘我的眼泪又掉了下来’,写‘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的在文章中不加选择地罗列大量材料,以为事例越多越好……其实,这种‘作文套路’,未必能让读者‘热…  相似文献   

3.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卷着眼基础、突出本质、频现经典、强化综合、关注应用、适度创新、彰显文化、保持风格,颇具“稳”、“变”、“新”的特点.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提高高三复习质量,就应该在‘读’、‘写’、‘算’三个教学支点上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作文是本色的作文。吕叔湘先生对学生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去写。如果这样去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也就是没有个性了。有这样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5.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6.
"‘假日趣事’怎么写啊?"小迷糊张大了嘴,嚷嚷着。"跟我们写过的‘童年趣事’一样,只要是假日里发生的有趣事情就行!"小玲向小迷糊投去了不屑的目光。"不对不对!‘童年趣事’限定在‘童年’,按照我国的年龄段划分,童年指0至6岁这一年龄段。‘假日趣事’就不一样了,只  相似文献   

7.
静静的课堂上,老师的声音似乎格外尖锐:"请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为题,写一篇作文,明天上交。"第二天,明明是课间,教室里却没有一人出去。老师在训斥他,狠狠地训斥他:"别的同学都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你写的这是什么!‘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真荒唐……"他不服,就这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的作法时,主张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过就初学写作者而言,“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要想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就要看“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他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只是“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  相似文献   

9.
从一位老教师上课“卡壳”谈起今年初,听说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特别善教古文的老教师,在讲《岳阳楼记》这篇他已教过一、二十遍的传统教材时,碰到了难题,出现了当堂“卡壳”的困境。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老师解答:“文章写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倾’、‘皓月千里’的好天气,而‘皓’也  相似文献   

10.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1.
赖帐财主     
清朝年间,山东滩县有个冯财主为教儿子读书,请秀才方正做了家庭教师.方正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冯财主想赖掉工钱,在纸上写了个“’字,让方正认.方正不认识,财主就说他误人子弟,一两银子也不给.方正为此事气得大病一场,就写了个近40厘米见方的“”字,张贴出去求教.凑巧,这启示被私访的新任县令郑板桥看见了.郑板桥觉得事出有因,便找到了方正,问清原由后,他气得立即吩咐差人去找冯财主.冯财主来后,狡辩说:“此字是屋檐头的水落到石板上发出的‘滴、滴、滴’声的‘滴’字”.郑板桥一听,不动神色,…  相似文献   

12.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没有注意到‘残疾人’三个字?”萧乾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文章用词不妥,同时也被这位残疾人的信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向残疾人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13.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4.
“桂林山水”(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1册)是篇‘看图学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抓住特征,描写细腻,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在阅读课文时,细心的同学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  相似文献   

15.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6.
一、“人之常情”在哪里 今年天津市的高考作文题目为“人之常情”。在搜狐教育“200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调查”中.有人评价:“题目不算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也并不易.需要考生有相当的‘人情味’.“情感’要丰富.文字表述也要‘人情人理’。搞不好很可能写得很像‘说教’.  相似文献   

17.
我们写一篇文章总该有一些闪光的地方,才会吸引别人的阅读,正如何永康教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所讲:“总而言之,一篇考场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说这篇文章失败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文章在考试和平时的写作中脱颖而出,出现更多的亮点,博得更好的分数呢?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精彩的“比喻”,会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8.
梁英 《红领巾》2010,(1):2-5
熊姐姐正对着一本本子在写着什么,写完之后就把本子放进了抽屉,还上了锁。 熊弟弟很好奇,就问:“姐姐,你在本子上都写了些什么呀?” 熊姐姐神秘兮兮地说:“这是一个‘秘密’。”  相似文献   

19.
一、要认识标点符号的意义.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就指出:“标点符号是文字里面的有机的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应该把它们和‘和’‘的’‘呢’‘吗’同样看待,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起腹稿的时候,应该想到词语就同时想到标点;动笔写的时候,也是连文字带标点往纸上写。”(《语法修辞讲话》)这可谓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