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不断走向"保守化"的日本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大慧 《教学与研究》2005,12(12):36-42
战后日本政治史是一部"保守"与"革新"相互对立与斗争的历史.从保革对立格局的演变过程来看,日本政治是不断走向保守化的.日本政治的保守化,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渐明显,在冷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总体保守化"倾向.这种保守化潮流的形成,固然与日本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关,但其中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是不能低估.今后日本的保守化趋势无疑会继续发展下去,并将对日本的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主要表现为:否认甚至公开美化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力图突破并修改和平宪法:极力扩充军事力量。妄图充当政治军事大国;渲染“中国威胁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责任的清算极不彻底,日本政界总体保守化,“新民族主义”抬头。经济的持续衰退所引起的不安心理。以及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抉择的影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增加了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东亚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感。  相似文献   

3.
以原子弹影响国际政治,是核垄断时期美国原子外交的宗旨。从对日本最后一战,到战后短暂的和平喘息,再进入冷战,美国没有放松以原子弹牵制乃至改造战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政策构思。这种外交是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其矛头必然指向主要对手——苏联;同时,美国以共享秘密、有限开放和提供保护为交换手段扩大原子弹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和平宪法"的颁行,不但为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且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战后70多年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在处心积虑修改乃至废除和平宪法。如果说最初的"芦田修正"只是埋下了"修宪"隐患,那么日后日本保守势力掀起的四次"修宪"浊浪则将和平宪法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无论日本保守势力怎样兜售和平宪法"强加论""过时论""阻碍贡献论",都掩盖不了其向战前回归即复活军国主义的政治图谋和本质。日本"修宪"逆流之所以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既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右翼势力重新抬头息息相关,也同美国出于冷战和反华需要采取放任乃至纵容态度密不可分。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走向觉醒、努力壮大日本政坛护宪政治力量、推动亚太各国结成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平宪法之国际统一战线,是遏制乃至粉碎日本保守势力"修宪"政治图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是与日本近代化同步进行的,武力侵略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作过程。同时,近代天皇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启蒙思想为军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制造了舆论;“国家神道”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而二战后,美国的“冷战”和“反共”政策,为军国主义的复活大开放便之门。本试图从这些历史的深层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倒而不死的根源,说明军国主义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根深蒂固,为此,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并与之作坚决的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维系着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但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地区依然表现出地缘政治上强烈的不确定性,东北亚各国只有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安全合作,才能真正迎来繁荣与和平的东北亚时代。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思潮既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当前,日本政治出现右倾化,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与制约政治右倾化的重要力量--左冀社会思潮的变迁息息相关。通过对战后日本和平民主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其盛衰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和平民主主义思潮的衰落以及日本政治必然右倾化的基本结论,对此世人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表现为时代主题,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对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决定国际政治关系,在国际交往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美贸易摩擦是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博弈,是美国国内外政治相互交织的结果。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试图以贸易掩盖,为其国家利益获得更多的政治筹码,掺杂着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焦虑,也有冷战后霸权思维长期作怪,更有国内政治力量长期推动。因此,客观审视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因素,有助于更深刻地洞察中美贸易摩擦,提高理论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战争过去6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在东亚,互不信任的局面正在再度形成。2004年以来,中日之间不和谐的阴影正在扩散。历史问题方面,日本政要接连参拜靖国神社,通过右翼历史教科书,驳回战争受害者要求谢罪和赔偿的请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日益强硬,东海油气田成为中日之间新的争议点。日本甚至公开宣布以中国为假想敌。总之,展望中日关系前景,无法乐观;处理不好,“政冷经热”会逐渐走向“政冷经冷”,甚至走向局部冷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东亚也是亚洲的强国,并曾有过发动侵略战争历史的日本,其政治走向如何,无疑会对东亚安全乃至世界和平产生巨大影响.该文旨在分析探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表现及其原因,从而指出其对日本及东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基督教会备受本国政府的控制和打击,然教会主流却选择了迎合侵略;日本教会也曾呼吁和平,但除少数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外,多数和平言论皆不纯正,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动摇性,最终被侵略之音所淹没。战时日本教会的政治态度,反映出日本宗教团体面对战争时宗教理念与世俗利益的纠结,最终世俗利益占据上锋,但却需要用宗教资源对其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和辩护,欺人并自欺。宗教在战争面前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的政治格局再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的进入了新旧更替的关键时刻。这样对于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而言,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呈现出很多新的政治特征。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进入了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这使得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具备了许多新的特点。国际政治的纷繁复杂,已经不可能长期保持"一家独大,众强纷争"的政治格局,国际局势势必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地方实力派,从维护自身在山西利益的前提出发,对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和蒋介石集团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充分体现了其政治策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这种策略有其深刻的原因,同时对抗战局势及其自身的发展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二战时兴起的日本浪漫派席卷了整个文坛。尽管从成立到解体只有三年时间,但日本浪漫派捍卫古典与传统的主张中所蕴藏的奇特的美学思想在战时这一特定时期下,对日本侵略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后,日本浪漫派被视为文化战线上的法西斯团体、超民族主义集团。而其代表作家保田与重郎也被指责为最恶劣的右派文士,被驱逐出了文坛。拙论拟以保田与重郎为中心,简析日本浪漫派文学的思想及其与侵略战争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冷战史新研究不仅表现在多国档案资料的发掘和运用,更表现在对冷战本质及其结构性特征的再认识,其中包括研究视角的拓展和转换。从新视角着眼,冷战逻辑并不限于国际斗争的层面,而且延伸到各地区本土革命的层面,两个层面的"四维互动"体现了作为世界体系结构性分裂的冷战格局的本质。文安立的《冷战与革命》通过对冷战与中国革命互动关系的考察为冷战史研究范式的创新作出了贡献.但作者的理论思维尚待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