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世嘉 《百科知识》2003,(11):61-62
在读中学的时候,但丁的名字就走进了我的记忆,知道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大学里读《神曲》的时候,却突然觉得但丁离我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让我无法读懂他的文字。 是的,我那时是多么的年轻,以致使我的稚嫩的思想无法穿越时空去与这位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旗手作  相似文献   

2.
认识刘菲菲校长是一种神奇的缘分,最早认识她,是无意之中读了她的《校长周记》.我欲罢不能,读到了一名兼具知性美与灵性美的校长的情怀,读得让我感动不已,直至震撼心灵.《校长周记》是刘菲菲作为一名校长的思维奔跑轨迹,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血脉,也是学校历史长卷中的精神记忆……  相似文献   

3.
感悟苦难     
石楠 《科教文汇》2010,(16):I0001-I0001
我记忆的脑屏上,刻印着一位哲人的睿语。他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这就是说,苦难并非都是灾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宫刑,方有《史记》……苦难造就了他们的不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4.
科协的力量     
朋友告诉我:“重庆人办媒体,就像种白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她说,在她家乡的偏远山区,重庆《电脑报》销量很好。的确,《电脑报》连续10年保持全国电子和计算机类报纸发行量第一,初步形成以《电脑报》为龙头,包括《大众网络报》、《微型计算机》等的科普媒体群。  相似文献   

5.
看了2月号《切断恐惧的根源》这篇文章之后,让我明白了原来怕蛇的我,害怕的并不是蛇本身,而是在看到蛇之后的反射与恐惧的记忆结合在一起,让我产生了恐惧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看见塑料蛇时,明知道它对我没有任何伤害,我仍旧不敢碰它了。  相似文献   

6.
大学     
想起‘大学’,这个词,是缘于这个秋天全国又有675万男生女生将成为大学生。“大学”是可以给你专科、本科或者研究生等文凭,方便你以后藉此找工作的地方。还有一种较人文的溯源说——《大学》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这里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大学问。读大学完全不同于读小学和中学。因为,从上大学那一刻开始,你已经真正成为大人了;还因为,大学是这样一个地方——供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聚集的特定场所。  相似文献   

7.
囿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提到"中美合作所",人们就会联想到"美蒋罪行"和恐怖的"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对它的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小说《红岩》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烈  相似文献   

8.
悠悠祖孙情     
奶奶将近40个后辈中,只有三个孙子,我是最小的一个,奶奶对我自然是宝贝得不得了。 小时侯,我跟着奶奶在乡下生活,这里有许多让我值得回忆的往事,但令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被狗咬的事。  相似文献   

9.
韩文宁 《百科知识》2010,(22):44-46
近日,电影《喋血孤城》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牵出了67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常德保卫战。时光流逝,岁月有痕,让我们去追忆那悲壮感人的历史一幕。训令死守常德常德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不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10.
寻找黔之驴     
《科学与文化》2007,(2):13-13
5岁的儿子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关于动物的,每天晚上都要缠着我讲一个。那天,我给儿子讲柳宗元的《黔之驴》“: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进来……”刚讲了两三句,儿子忽然抬起头,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爸爸,驴是什么样子啊?”我一愣,想想儿子在城里长大  相似文献   

11.
软语化干戈     
三国,是个辩士纵横的时代,诸葛亮舌战群儒,张松讥讽曹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可是,有一个辩士,大家却很少知道,《三国演义》里没有,只是在《三国志》里,陈寿才对他的口才进行了精妙的描述,让人读了,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2.
我读张庆和     
唐河 《今日科苑》2006,(7):54-56
一本装帧精美的诗集《写给阳光写给月亮》,放在枕边已经有3个多月了,并且还将继续放在那里,以便于我早早晚晚翻阅欣赏品味陶醉其间,不时地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诗集的作者是诗人张庆和。认识庆和是在今年夏天的北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业余发明爱好者,订阅贵刊十八年,去年企业“减员增效”我提前内退了,因我酷爱《发明与创新》,退休后与主编联系义务为杂志社做些发行联络工作。在“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我散发了不少的宣传材料,之后又用名信片的方式与各地专利权人联系,但效果不佳。今年2月份,我与郑州图书城的书商联系代销事宜,销出的也很少。为什么打不开销路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得出答案:发明爱好者在总人群中毕竟是少数,而为数不多的发明创新爱好者又不知有这么一种刊物,双方互相找不着。经过上述分析,我主动与零售商接洽,让其代销,我找了几个…  相似文献   

14.
刊客沙发     
从之前认识、关注到现在爱上《大科技》,只有短短两个月。我从小就喜欢探索之类的文章、物品,说来也巧,我经常去报刊亭买书,有一次我心爱的书还没到,正愁没书看,报亭老板问我喜不喜欢科技类的书,然后就拿出两本《大科技》,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4月的A、B两版买回家,这一试不得了,我立马决定要关注贵刊,到现在我已经彻底爱上它了。由于对《大科技》的痴迷,一些非常喜欢的文章我都过目不忘,并且它们常常被我用作作文素材。所以,我必须谢谢《大科技》!  相似文献   

15.
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仰望星空》一诗:"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有关诗中的深意,他此前在同济大学的一次即席演讲中,做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六年——初中、高中,脑子里存档了关于那时太多的记忆。高一的时候,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本书,叫《生活的意义》。看完后,一个问题困扰着我的——我们究竟是在生活还是在生存?  相似文献   

17.
刊客沙发     
虽然不是第一次写信了,但之前那都是些参加活动的。看(《大科技》将近三年了,总觉得几十页也太薄了,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我建议把杂志的页数增加些,让像我这样看书理解还行的同学,有一个多学科学知识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10周年。下面我代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简要回顾和汇报全国科普日10年来的情况。一、全国科普日十年历程的简要回顾 2002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正式颁布实施,这为我国科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了推动和助力《科普法》的实施,在2003年6月29日《科普法》颁布周年之际,中国科协举办了大规模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19.
成龙的伤     
陈志宏 《知识窗》2013,(7):36-36
成氏新片《十二生肖》一经推出,我赶了个早,看完,大呼过瘾..尤其让我感动的,是片尾曲《IDon’t Want No Trouble》中成龙的真情道白:“每一次做危险动作.我都会很怕很怕.因为可能这是我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我人生的最后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20.
来信照登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9年3月版发现有两个问题:1、科苑集粹第5页右下角《记忆不在大脑里》一文原文为“我们的思考和记忆都是又大脑完成的。”怀疑应该是“我们的思考和记忆都是由大脑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