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产生至今,对各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本雅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美学阐释,本雅明把马克思哲学层面的异化理论运用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了生动的文学化表达,有效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异化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只有积极扬弃异化,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及理论,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关键问题。在英美学界,艾伦·伍德和伯特尔·奥尔曼以马克思对“人性”的解读为起点,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出了不同方向上的重释:前者通过拒斥马克思的辩证法试图将异化降低为一种纯粹“描述性”概念,后者则以辩证法为基础力图将异化确立为马克思全部思想的核心。然而他们却得出了大致相同的认识,即异化只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并不蕴含道德评价维度。实际上,马克思论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之中的异化问题之时隐晦地赞同了自由、自我实现等道德原则。这意味着,伍德和奥尔曼的立场是存在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既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异化”理论的重要一环。从“异化”理论发展史来看,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承前启后,是“异化”理论这条历史长河中最深厚的一段。  相似文献   

5.
寓言理论是本雅明文艺思想中的一个独创性理论。通过对德国巴罗克时期悲剧(非一般的悲剧)的分析,本雅明把传统的寓言概念改变为有着具体社会历史内涵的独特美学范畴———同现代社会及其艺术的残破性相联系,而同古典主义美学追求艺术的完整性相对抗,并试图以“寓言”性的现代艺术弥合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疏离,以便达到对资本主义异化社会的批判。“寓言”因而成为解释现代艺术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从而区别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异化根源的认识。马克思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完全异化。马克思早期对异化的认识表现为关于异化的四个规定,后期则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7.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为黑格尔所阐述,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及其逻辑架构为青年马克思所吸收和遵循。但是当马克思真实地接触现实之后,深刻地体会到通过自我意识的异化扬弃并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便逐渐接受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开始自觉地以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哲学逻辑来考察现实。但是,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并没有彻底否定异化,而是辩证肯定。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考察时,受到了赫斯“金钱异化”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劳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当然,这种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批判难以使人们摆脱异化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开始从现实实践活动出发,将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创造了唯物史观。至此,其异化理论也完成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做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卢卡奇的“物化”是贯穿《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重要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则继承了其中的批判思想,着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进行分析和研究。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异化更加严重,文章就传媒所造成的三个方面的异化进行论述,力图为媒介批评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我们打开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人的存在状态之门的一把钥匙。从异化劳动理论深层次文本分析来看,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所宣扬的"经济人"假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潜在主线。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入手,阐述“社会关系总和”的非价值性及演进维度,着重阐析异化与发展问题.异化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其理论基石之一;异化是人的本质一种表现形态,人的本质是一个理论论述,不涉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问题,有价值悬设.发展的过程总是与异化相随,异化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命题意义在于不断扬弃异化.  相似文献   

11.
对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学思想,在国内外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些争论涉及到对马克思伦理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深入《手稿》文本,围绕“异化”、“劳动异化”这些中心范畴剖析马克思论说的基本理论构架,在“道德异化”和“道德理想”的关系视域中,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布莱希特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对人物形象的辩证法塑造,使其笔下的戏剧人物充满了丰富性和立体性,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人性异化的主题。其戏剧《伽利略传》中的主人公伽利略被称为“英雄的懦夫”,他的沉沦与堕落既有其自身的复杂原因又有外部的社会因素。正是内因和外因、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伽利略的人格裂变,因而罪责在于社会而非人。布莱希特又把这一异化现象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内容相融合,从而体现出异化的时代感与社会性,达到教育观众、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追溯“异化”理论在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中的演变历程,审视人性的异化与自由两个概念在西方美学体系中不同时期的表现,以探寻主客体分裂的根本原因.在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如何以消除异化,达到人的本质的解放,实现人真正的价值,从而构建完整的人的自我与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4.
Within research on teacher burnout, stress, and alienation there exists a lack of emphasis upon the social milieu in which teachers work.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lienation as a form of burnout in Anthony Dworkin'sTeacher Burnout in the Public Schools (1987) and how such a combination inherently limits the value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he and others are making for eliminating teacher burnout and stress. The basic theoretical dichotomy surrounding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workplace alienation centers upon whether it is (1) an objective state independent of worker perceptions of working conditions or (2) a subjective situation in which laborers' attitudes are measured. Without any overt rationale Dworkin adopts the subjective approach, eliminating any analysis ofactual working conditions of teachers. Referring to Marx and then quickly dropping further references to his theories by accepting a primarily intrapersonal analysis is historically characteristic of alienation studies in education. Despite his stated desire to examine structural causes of burnout, Dworkin's adherence to a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eacher labor while muddling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of labor severely diminishes the social usefulness of his book.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交往形态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交往的异化现象及实质作了初步探讨,从人的本质全面实现的角度论述了扬弃异化的基本途径,并对理想的交往形态作了初步界定。  相似文献   

16.
“开民智”、“作新民”是我国近代发展社会教育的主题。自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以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就受到教育家群体的关注,陶行知、俞庆棠、傅葆琛、雷沛鸿、陈礼江等对社会教育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形成了创造的社会教育、扩大的社会教育、丰富的社会教育、制度化的社会教育、消极与积极的社会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这些社会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社会对策性和教育对策性,总结他们的社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民智”的开启、“新民”的养成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全球食品价格的飙升,“粮食危机”已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产生危机的原因之一是生物能源开发技术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是技术的异化,并且技术异化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要想消除生物能源开发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调整生物能源科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鉴技术异化的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现,以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异化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意识异化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不断扬弃和对异化劳动内涵的不断丰富,最终在异化劳动的真正根源、扬弃异化劳动的正确道路等方面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19.
杜绝"水课"、打造"金课"已成为中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试图将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特别是要揭示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给大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大学教育的商品属性、大学教育商品性的实践、大学教育价值中的符号崇拜,揭示出"水课"产生的深层根源,即课堂教学日益失去教书育人之根本,沦为对各种指标、分数、证书等符号的追逐。文章提出要举办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呼唤有教学勇气的教师、营造有生命感的课堂、建立支持性的管理制度,以达到消除消费意识形态的幻觉、扬弃符号逻辑对人的异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的同时,"竞技体育异化"的消极后果给奥林匹克宗旨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中华武术文化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和合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武术文化的"和合思想"对竞技体育异化消解的可能,探询武术世纪之行的文化理路,以期待中华武术文化进一步为世界所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