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专题史料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嘉庆朝录副奏折,收辑了两起贿充牙商案的档案。牙商牙行是清代城镇市集大宗贸易的中介,按贸易额抽取佣金。承充矛商矛行,须向清政府领取牙帖,而牙帖既限于一地,又例有定额,这就使各行业牙商牙行程度不同地具有垄断地位,因而牙商牙行往往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由于这一原因,牙商的位置便为众所垂涎,贿买官吏的事便不断发生。这一类案件在清代档案中很多,本专题选辑了其中两件,希望能对清代商业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北方集贸市场中,牙商发挥着说合交易、代客买卖、执掌度量衡的重要作用。民国以后,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封建束缚,改变了歧视商人、压制商业的政策,北方牙商群体迅速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3.
清代光绪年间《户部颁发甘肃省牙帖》是由宁夏府签发给所属宁朔县工商业者的,现存南开大学图书馆。本文分析了牙帖颁发的制度背景和地区经济因素,通过对牙帖制式信息的解读和具体内容的条分缕析,认为牙帖制式和文本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在研究清代后期宁夏府、甘肃省乃至全国的牙行制度和财政税收制度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西的地方商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是商人经营商品活动的必然结果。关于清代广西农村某些地区粮食作物——稻谷生产的商品化和各种经济作物为利润而大批量的生产,我在《清代广西农村的商业性农业》一文中,已经较为详细的论述过。那么在清代广西城乡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商人,究竟有那些商帮?他们经商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地方商人的经商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起到什么作用?这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郭琪 《历史档案》2020,(3):47-52
清代新疆盛产玉石,不仅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家,也是内地玉石市场的重要货物来源之一。乾隆帝统一新疆之后,对当地的玉石开采进行了严格管控,但仍有不少玉石商人通过各种手段收购玉石贩运到内地买卖,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内运路线。乾隆四十三年(1778),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与玉石商人勾结,将私采之玉石贩运到苏州交易。案发后,乾隆帝命西北各省官员对高朴私贩玉石内运路线进行了严查,并改变了原有的新疆玉石的管理政策。本文从朱批奏折、上谕档等档案着手,对高朴私运玉石路线进行考证,以期对当时新疆玉石内运路线和玉石政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清代盐场掣盐砝码,例由工部铸造并由户部统一颁行。砝码的规格、分量均有严格规定,任何私铸私用伪砝,均要受到制裁。这组史料,系从馆藏宫中朱批财政类档案中选出,它反映了嘉庆十七年长芦商人如何勾结贪官污吏,贿赂宫中承铸砝码工匠,私行铸造增重砝码,以图偷漏国课,以及案发后追查芦商及有关人员的情况。可供研究清代经济刑律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7.
清代,东北出产人参的山林皆属禁地,非有清政府许可,不得入内采参。最初,采参系包给商人组织,采参人执官方颁发的参票入山,由参商接济米粮及各项必需品。所得人参,先按一定额数交官,又按一定数额交商,再有多余,归采参人所有,可以自行贩卖。后来,改由政府直接管理,采参人须直接向各该衙门请领参票,自备粮食及各项用品,入山挖采。所得人参除按定额交官者外,其余自行贩卖,不足交官数额者,交银赔补。在清代参务中,“黑人”和私参是两大弊端。黑人是指采参人超过参票规定人数多带的帮手。交官参按票计数,票少人多,则采多交少,利颇大焉。私参即走私人参。黑人和私参严重影响了官参数量。此外,乾隆中期以后,由于连年过度挖采破坏了参源,人参产量迅速下降,更使官参数量剧减。为了维持官参数量,清政府一方面频繁修订对采参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增设卡伦,加强巡缉,试图杜绝“黑人”和私参,这就使参务成为当时东北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事务。人参挖采又与乾隆朝内地人民移民东北及东北地区的商业发展、经济开发密切相关。故现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中有关乾隆朝参务的史料选编发表,以为研究者参考。本专题史料中凡原件无具奏日期者,即标明朱批日期,并于其后加“*”,以资区别。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牙人牙行功能呈现公私混合的特质。在公法层面,表现为协助政府管控市场、预防犯罪、征收税务、解决纠纷等;在私法层面,具有信息中介、客栈码头、融资投资等功能。明清时期对牙人牙行的法律调整主要包括主体监管和行为规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雍正元年各省关税额史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确保榷关税课的收入,统治者对各关每年的税收均定有额数。这件史料系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中选出,记载了雍正元年所定各省关税的额数,对研究清初财政税收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10.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一书,经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满文部工作人员多年辛勤劳动,终于正式面世,可喜可贺。作为《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的姊妹篇,可说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它的面世,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前中期史、清代边疆民族史乃至清代宫廷史等都具有推动作用。我曾在中央档案馆、档案出版社工作多年,后又调至一史馆,深知满文档案史料之珍贵,翻译出版之不易。1985年《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1987年。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也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而满文朱批奏…  相似文献   

11.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用于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机密文书,经皇帝用朱砂红笔在上批写意见后称"朱批奏折",发还具奏官员阅读.雍正起为保密起见,规定官员要将阅毕的朱批奏折缴回皇帝,从而在皇宫中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朱批奏折档案,记载了清政府的核心机密和社会上各种重大事件.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管理不善,这批珍贵历史档案有些流入社会中.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室现收藏有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岑春煊的两件奏折.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全宗中,有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两个文种。朱批奏折是清朝官员上呈皇帝的原件,录副奏折是军机处照朱批奏折謄写件,为朱折副本。我们在阅读录副奏折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在奏折末尾录有朱批内容,一是在奏折末尾出现“×××年×月×日奉朱批钦此”字句,朱批内容空而不录。同样是录副奏折,为何有些录有朱批内容,有些则空而不录呢?这是否是军机处謄录时疏忽所致?不是的。通过多次摸索探究,即尽量找同日的朱批奏折与录副奏折相校,或查阅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凡不录朱批之处,乃为“另有旨”或“即有旨”。 清代官员呈递奏折,均要由清帝亲阅,阅后在奏折(片)末尾留下批示,谓之朱批。对于清帝在奏折末尾朱批内容的形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清帝阅后表示阅过,知晓或要有关部门研究了解。如“阅”、“览”、“是”,“知道了”,“该部知道”、“该部议奏”等,用词极简。第二类是清帝表示对奏折上报内容的具体意见,赞成、否定或其他。用语一般要十几字、几十字,个别也有数百或上千字不等。第三类则是清帝对奏请内容事关重要,有必要单独颁发谕旨,即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明清商书,是指明代后期以至清代商人或书坊编撰出版的,以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商品知识和行旅指南为主要内容的,以商人阶层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日用类图书,亦称作商业书、商人书、路程书等.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州"十三行"档案选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州“十三行”设立于康熙时期。它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具有半官半商性质 ,在清前期中西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 (175 7年 )以后 ,清政府关闭了沿海江、浙、闽三关 ,仅保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广州“十三行”便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进出口“贸易特区”。直到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订立 ,统揽中国外贸特权 80多年的广州“十三行”被废止。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内阁起居注、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及宫中朱批奏折 ,浓缩了“十三行”商馆的兴衰历程 ,可供研究清代中外贸易史参考。——编选者 覃波  相似文献   

15.
乾隆年间由泰国进口大米史料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乾隆年间。闽粤等省因地狭人稠,产谷不丰,致米价昂贵,民食不敷。以往遇有粮食短缺,即由产米有余之邻近省区运米协济,但此时各地产米均属无多,难以调拨。因此,清政府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国内外商人由泰国运米来闽粤粜卖,“以外洋之有余济内地之不足”,这不仅增加了仓储,缓和了民食不足的困难,并且促进和发展了中泰两国的贸易往来和友好关系。现将馆藏朱批奏折、录副奏折中有关档案选辑刊布,供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对外贸易及中泰关系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清代奏折均署有具奏人姓名和具奏日期.而片、单一般不再署明姓名及日期。因此,片、单一旦与奏折分离,其具奏人和时间就只能根据相关史料加以考证。倘若不加详细分析.对片、单的认定难免出现讹误。笔者认为《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4辑对第801件和第875件两片的认定就有错误。该二片的具奏时间应分别为嘉庆八年和十二年,不应收入该书。  相似文献   

17.
正有关清代牙行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尚无学者论及晚清新疆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各类牙行及其行头在商业税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史料缺乏。随着以晚清吐鲁番档案为主的《清代新疆档案选辑》公开出版,史料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本文正是基于该档案,以吐鲁番为中心,对晚清新疆社会的牙行与税收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引  相似文献   

18.
忻代商人是指清代祖籍地为山西省忻州、代州两地的商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归化城设关后兴起,鼎盛于清末民初,在塞外地区商界占有重要地位。忻代商人虽引起学界关注和重视,但缘于史料缺乏,鲜有专论。本文借助新发现的清代档案及家谱资料,概述忻代商人兴起历程与经营区域、群体规模与经营内容,并探讨其迅速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奏折是臣工向皇帝进呈的报告。朱批奏折是清代皇帝朱笔批阅的奏折。朱批奏折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宗教以及臣工的私事。由于是君臣之间的密信,其史料价值相当珍贵。  相似文献   

20.
本专题史料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朝宫中朱批奏折,主要反映的是乾隆十二年前后江苏清理积欠钱粮的情形。这些文件既指出了造成江苏田赋拖欠的各种原因,也涉及到清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和阻碍,对于研究清代中期的江南赋税,或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