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秦汉的考古,大体可把它分为二大阶段。第一阶段战国初至西汉初,第二阶段从西汉中到东汉。根据考古材料可以将战国时期划分为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战国早期,大体从前5世纪上半叶到前4世纪中叶;战国中期约从前4世纪中叶以后到前3世纪的上半叶;战国晚期,可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随着国势的强盛到后来灭六国为止,也就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战争时期。依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已在十八个省、自治区的上百个地点被发现。在战国初期,铁农具发现数量很少,器形简单。到了战国的中、晚期,铁农具骤然增多,分布也广,北起辽宁,南到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和当时的七国的广大地区。根据战国时期铁器的金相分析,战国初期的冶铁技术尚处在固体还原法阶段(块炼法),战国中期则掌  相似文献   

2.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古代农业农业耕作方式①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刀耕火种。②“耜耕”或“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木耒(单尖——双尖),单尖木耒又发展为刃部扁平的木耜。形状类似后来的铁铲。后来又出现骨耜或石耜。③青铜农具的出现:商周时期出现,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但比较贵。④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除了铁犁、铁斧,还有铁铲、铁犁等。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至迟在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钻木取火是人类第一项伟大的发明 ,是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火 ,不仅可以照明、取暖和驱兽 ,更重要的是使人熟食 ,增长智力 ,延长寿命。另外 ,也增加了生产手段 ,发明了“制陶”技术。从此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制造金属农具 ,是人类生产技术的又一次革命。从此结束了一万多年迁徙不定的畜牧生活 ,进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以金属农具为代表的整套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形成人类史上“第一次浪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使中国出现持续千年的繁…  相似文献   

4.
浙江初中教材《社会》第四册第三章中关于中国铁农具和牛耕讲道:“春秋时期,铁器已在农业、手工业中使用,炼钢技术也已出现,农业上开始用牛耕地。”可是在本书第六章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中涉及铁农具和牛耕时又讲道:“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已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重视改造土壤……。”关于“铁农具和牛耕”在农业上的使用,教材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春秋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而每位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时期并不等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  相似文献   

5.
顾勤 《新高考》2008,(2):23-25
一、考点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与成熟——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或:火耕)方式。2.距今七八千年前进人“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设计 1单项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据此回答 1~ 3题 :1 .最能反映春秋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诸侯争霸B .铁器和牛耕的开始使用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 .“私田”的出现2 .把战国作为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主要是因为A .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B .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C .“公田”转化为“私田”D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3.下列对战国时期生产力状况反映最准确的是A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与牛耕B .开始使用木炭作为冶铁燃料C .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D .作出了关于哈雷彗星的…  相似文献   

7.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变革和学术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学,在西周春秋年间产生之后,经过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史学的成长,确是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点的构成及其主要标志,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它的出现是由于铁农具广泛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成的。这种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各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霍夫斯基同志(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近著“考古学通论”一书,根据考古发现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充分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虽此书取材基本上以苏联境内的考古研究成果为限,但对我国的古史研究也有很多启发。兹将个人读此书后的一点体会提出来,向大家请教。一关于铁器时代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我国发掘所得的战国时农具,是用生铁铸造的,很脆弱,容易折断,因此就有人说这是铁器初期的现象。鉴定的人是专家,在我这一个门外汉当然没有反对资格。但总不免怀疑:一则农具的犁,在我国直至解放前为止都是用生铁铸造的,能说是初步使用铁器吗?二则所以看起来很脆弱,是不  相似文献   

12.
代词虚化在汉语史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然”作为指示代词是可能虚化的。“然”虚化的具体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基于自身利益,提出了稳定社会秩序的各种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时期,墨家、道家思想占据优势地位,到战国后期,墨家式微,法家、道家和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秦汉统一之后,统治者为稳固统治,极力推崇思想上的“大一统”,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了解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秦汉时期文化的概况及其发展原因。同时,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事迹,知道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曾作过重大贡献。二、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张衡与地动仪。三、教具: 幻灯机一台、幻灯片十九张。四、教学过程: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秦汉政治上有什么特点呢?(提问学生或自答)是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封建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特别在这一时期,数学、造纸术和地震测量上,都取得了光辉成就。(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公”说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说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看“公”说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战国秦汉时期,商品经济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富商大贾、高利贷者和大实业家。可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当时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是“重农抑商”。这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从战国到秦汉,统治者对工商业者除了抑制、打击之外,还有某种程度的扶植;工商业者的实际地位也在逐步地提高。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者的身份极为低贱。“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其庶人力于农穑,工商皂隶不知迁业。”说明工商业者的身份比庶民还低,毫无升迁的机会。这是因为,工商是在贵族控制下从事方同、部落之间的交换活动,主要为贵  相似文献   

17.
为了配合全民炼钢运动,鼓舞同学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革命干劲,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我们特以"我国冶铁炼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为题编写了两个课时的补充教材,在高中二、三年级进行讲授.这份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土法冶炼钢铁在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发展,着重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铸生铁和炼钢的国家.我们在教材中指出,中国发现铁大约在西周末年,比欧洲要早一千七百年,到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已经发展起来,橐已被使用;到了明代的大鉴炉,六个月可以生产生铁八万多斤,冶铁工场工人多达二千五百多人.我们介绍了自然钢、百炼钢(锻钢)和灌钢三种炼钢技术的发展.自然钢的冶炼法约发明于公元前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1954年东北工学院化验的  相似文献   

18.
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诗歌“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诗经》时代为“兴”的源头,其本质是“起”,在于引起联想;战国秦汉是过渡期,人们认识到“兴”与“比”都有“喻”义,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后,“兴”的本质是“感”,各种景物构成意境,抒情言志。不管哪个时期,“兴”的运用都是为了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07,(12):F0004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因种姓不同,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居住在广西地区的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支系。春秋战国时期,百越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增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百越的青铜制造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汉时期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20.
从战国到秦汉,是辽宁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本文试就有关资料,对战国秦汉时期辽宁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略加论述。燕为召公奭之后,“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今辽宁省西部是燕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燕在战国七雄中是实力较弱的国家。公元前311年,燕王职(即昭王)继位后,为了改变“燕小力少”的被动局面,便发奋图强,“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首先改善“贤者”的生活条件,并加以重用,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之”。在此举动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