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基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读学术型硕士生的调查数据,发现本科就读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测评成绩高、未跨学科的硕士生在学术能力和社会成熟度上表现更好,本科参与科研项目的硕士生在学术能力上表现更好,本科有科研训练经历的硕士生在学术能力和学术情感上表现更好,因此科研训练经历对学术能力和学术情感有正向影响,而跨学科对学术能力有负向影响。院系程序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导学关系能弥补本科就读学校类型差异,校外学术团体关系能弥补跨学科差异,院系融合性支持能弥补科研训练经历差异。为此,应加强院系支持的力度,发挥人际互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大学J学术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影响机制的混合研究显示,读博意愿、专业能力、程序性支持、导生情感性互动正向预测学术承诺;读博意愿、专业能力、程序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导生学术性互动正向预测学术志趣,性别、户籍和年级对学术志趣有显著影响。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呈现“虚假”向“真实”的转变过程,院系情感性支持可缓解因转变而产生的学术焦虑。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系统性歧视”是阻碍部分女性硕士生学术热情提升的重要原因。院系程序性支持是提升硕士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效果取决于个体读博意愿。实验室是学术化重要场所,导生互动是学生顺利学术化的关键。高校可从个体学术背景、组织环境、导生互动等方面入手提高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  相似文献   

3.
于欣祺  陈星 《高教论坛》2023,(3):106-111
硕士研究生学术阅读是硕士研究生为了完成学业、积累和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而进行的阅读行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将X大学8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在学术阅读的认知、需求、利用、行动四个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能够意识到学术阅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窄化了学术阅读的范围,忽视对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情况的了解;学生自身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突出表现为功利性学术阅读尺度失衡;学生的学术阅读主要存在着阅读动机和阅读能力不强等主观障碍;学生获取高质量学术阅读材料能力弱,多使用简单的认知复述策略,不善于使用元认知等阅读策略;学生的学术研究通常是“单打独斗”,论文写作质量总体不高,普遍存在写不下去或写不深入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已发表过论文的硕士生访谈文本为资料,在自我决定理论基础上,提炼出硕士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行为动机。结果显示,硕士生的内部学术动机分为自我完善、知识探究、角色认同和挑战自我;外部学术动机则包括获取物质报酬、避免惩罚、工作取向以及提升学历。其中,完善自我是最重要的内在动机;奖学金制度则是重要的外在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女性角色与现代女性学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这一对矛盾将对女硕士生的学术历程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访谈的方法,探究我国当前女硕士生的学术兴趣、经历、动机与期望,并与来自性别较为平等的北欧地区的女硕士生相比较,发现两个群体的学术体验呈现出小同大异的状态,并得出结论:北欧女硕士生更为坚定、自我、独立,北欧女硕士生的学术体验更为丰富,性别因素对北欧女硕士生影响较少。在访谈基础上,从教育、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分别分析原因,并进而给出完善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转换机制、健全女性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女性性别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4年开展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硕士研究生数据,使用描述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导师指导和实习这三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之间以及专业学位硕士生内部的差异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表明,专业硕士生初步发展出与学术硕士生不同的培养模式,且内部差异较大。研究发现:专业硕士生对实践课程设置的评价高于学术硕士生;专业硕士生的校外实践导师制度得到了落实,质量有待提升;与学术硕士生相比,专业硕士生的实习比例更高、时间更长、学校参与的程度更高,且实习与专业结合情况更好。  相似文献   

7.
学术志趣对学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至关重要,关于学术志趣转变过程的研究亟待补充。聚焦学术型硕士生的学术志趣转变现象,研究基于质性访谈材料发现,学术志趣转变过程经历学术认知转变、学术能力获得、理性择业和深度内省四个阶段,包含个体对学术工作的理解、对学术能力的评价、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个体性格的解读。但学术志趣转变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体主观意愿,其间有着对学术环境的考量与妥协,也深受导师指导、学术共同体、招生制度、学术分工和学术生产方式等结构性因素的建构。对此,教育主体需尊重体现个人发展的志趣转变,重点对因学术能力不佳和学术认知消极而学术志趣消退的学生施以教育干预,为其创设有利的学术环境,保护学术志趣。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探讨谈恋爱、上网、人际交往和实践经历等常见课外经历对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谈恋爱对高职生的职业成熟度没有影响;日均上网1-2小时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最高,而日均上网4小时以上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最低;人际交往较少的高职生,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交往频度"经常"或"一般"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和兼职经历对高职生的职业成熟度都有正向影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不阻止或干涉学生谈恋爱;引导学生适当上网从事有意义的活动;鼓励学生适当与人交往;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包括担任学生干部、从事社会兼职等。  相似文献   

9.
形成相对独立的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体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有其特定的质量要求,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构成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的质量特质。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质量保证特别强调社会需求、专业独创性、综合素质、即时改善、系统重构等节点。非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过程必须构成一个整合性体系,实现培养平台实践化、知识体系综合化、培养环节集成化。  相似文献   

10.
学术志趣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为探讨导师支持对学术志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为框架,基于584份全日制硕士生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导师支持水平仍存在提升空间,硕士生学术志趣水平整体偏低;(2)导师支持及其各个维度(学术支持、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经济支持)与硕士生学术自我效能、学术志趣显著正相关;(3)导师支持能显著预测硕士生学术志趣,且学术自我效能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应着力建立健全学术支持与情感支持并重、发展支持与经济支持并举的导师支持体系,完善培育硕士生学术志趣的保障机制。同时,应重视对硕士生学术自我效能的关注,激活硕士生学术志趣生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的猖獗,严重地削弱了知识分子及学术共同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通过学术规范化、加强学术批评、促进学术创新,推进"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以重振学术理性,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改良学术制度与环境,维护学术尊严与品格,为学术发展提供强力的精神支持和组织保障,为学术创新提供积极的运行机制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学与象牙塔之外的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作为高深知识的制度保障的学术自由也不得不面对社会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和监督。知识本身的发展和大学组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和学术自由的原始意义,使得大学和学术自由在保留了其本质精华的基础上,又在内涵和外延的边界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分析了学术职业中的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学术自律、学术规范的关系。认为,高深知识的发展使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越来越相互交融。伴随着社会知识化与知识社会化的进程,学术自由越深入,它对学术职业的责任、伦理和自律的要求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学术生态、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学术生态是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的环境要素,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是学术生态的制度安排。加强学术问责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学术民主,改进和创新学术管理制度,而且有助于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学术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学术构建、学术汉语与学术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西翻译史与语言学深切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翻译对中国构建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古汉语对提升、改良现代汉语,进而创建发展能够表述西方式的精细事物与逻辑的学术语言即学术汉语的可行性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在学术研究中强调学术规范建设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发表的阵地,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试图解析学术活动的基本特质,以求解学术的特质和学术自由之间的内在逻辑。详细分析了学术活动的基本特质;在学术特质的视角下,学术自由是学术活动基本特质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学术自由观。对于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生而言,敬畏自然、独立思想、怀疑一切、坚守寂寞是通向学术自由王国的基本道路。  相似文献   

17.
《欧洲教育》2013,45(1):83-114
An analysis of the propertie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will tell us about important aspects of academic life, but only an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will give us the whole story of academic work. External and internal life in academia is a function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academic man(woman). It is vit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life to recognize the distinction in perspective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because academic organization is mainly passive whereas academic man(woman) is active. The two entities—the university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are fundamentally dissimilar from an action perspective. What academic man(woman) is—rational, evaluative, coordinating, goal oriented—the university cannot be; and what the university as an organization amounts to—satisfying a "garbage-can" model's properties—would spell disaster for academic man(woman). What unites the university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s that both entities have to act in an environment that is at the same time dynamic and heterogeneous. Both th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face an environment the distinctive trait of which is a constantly shifting heterogeneity. The university may attempt to define and erect stable input and output functions vis-à-vis its environment only to discover that plans have to be remade and decisions adjusted to the ongoing march of events, which the university can neither control nor even adequately predict. What creates a hazardous situ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as an organization is what academic man(woman) thrives on; sinc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and not the accomplishment of organizational goals, adaptation becomes that much easier; a stable and homogeneous environment would mean that the flow of stimuli for new knowledge would slow down and there would not be such a variety of needs for research. What separates the two entities—the university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is the basic difference in the conditions for action.  相似文献   

18.
学术腐败造成了学术组织有机体的腐烂。在阐释学术腐败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从学术本身对学术腐败产生学理进行了分析。在学术良知和学术腐败之间.只有学术守门人对于学术标准的责任担当,学术新人沉潜学术的不懈之求索,学术人对于学术至上、学术良知的共同坚守,才会使我们的学术家园坐落在干净的土地上,生长、繁盛出最有活力的学术创新之华美。  相似文献   

19.
论学术期刊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期刊的根本特色在于它的学术特色,学术期刊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于期刊的学科特色、学术品位,学术创造性,学术争鸣性,学术价值,学术规范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术期刊审核认定工作的开展,学术期刊乱象丛生的现象有望得到改善。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就必须确保稿源质量、扩大传播力度、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培养编辑队伍、坚守学术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学术期刊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