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我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着一篇篇课文,尽管我们也都知道是在“用教材教”,不是在“教教材”,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偏偏要教这篇课文?不难预料,可能的回答会有以下几种:①教材这么安排的,②教师本人喜欢或擅长教这种类型的课文,③教研活动组织方指定的。  相似文献   

2.
原先《秦始皇兵马俑》在我眼里只是一篇普通课文,研究军阵也罢,描摹兵俑也好,并没有发现课文有什么感动自己的地方。直到自己要在市属上这篇课文,我才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亲身实践中悟出孩子需要的是一种"扎实有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交流背景,设计课文结构图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板书课题,生齐读)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片土地"说的是哪里吗?生:是美国西部一个古老部族印第安人世代栖息繁衍的土地。师:对,这片土地原本属于印第安人。150多年前,美国白人想要通过购买的方式拥有这片土地的使用权,在印第安部落中,有一位最有威望的酋长西雅图在谈判桌上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进行试验,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结合本组课文读写训练重点“注意段与段的联系”,教学这篇课文应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各段是怎样联系的,进而认识写文章要先安排好表达顺序。可采用如下教学步骤。一、从结束语入手,找出课文中心为使学生明白伽利略公开试验的深层意义,可从认识课文基本内容开始,逐层剥脱,最后显露中心。学生通读全文后,要求勾画出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5.
<正>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学习《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略。)二、摸准学情搭好脉师: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谈一谈你对课文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生:我感觉这篇课文有点难,鲁迅好像从睡梦中醒来,讲了一连串的梦中故事。生:我觉得《好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在花山》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郭月芬教材分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在学习了前三篇讲读课文后的一篇阅读课文。在这组课文中重点项目是详写和略写,在前三课中,学生已经对写文章要有详有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更...  相似文献   

7.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阅读提示里写道:学习这些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这一篇课文的教学建议是: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呢芽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理解课文的语句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它深刻…  相似文献   

8.
《我的心事》是小语九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它以细腻的外表和内心描写,生动刻画了三个天真活泼、心灵纯洁的孩子的感人形象。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写得又富有真情实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我在备课过程中,着眼于雕琢学生美好的心灵,通过自学指导,以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一、把握自学难点,认识人物内心世界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语言通俗浅显,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初步读懂课文是不难的。但是要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来认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就必须在教学中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主人公大林这一自学难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层次之后,我设计了下面三组问题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9.
备课是讲读教学的课前准备,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可靠保证。备课除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之外,便是设计教学方法。而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一环,便是搞好如何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 什么是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呢?所谓讲读一篇课文的总体设计,就是讲读一篇课文教学计划的轮廓,教学思路的主线,教学结构的框架。简言之,就是讲读一篇课文教学过程总的方法步骤。 为什么必须搞好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呢?因为这关系到讲读教学的难与易,简与繁,顺畅与阻塞,成功与失败。 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讲授《最后一课》,当他指导  相似文献   

10.
《全神贯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一、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可引导学生围绕“全神贯注”,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我想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古文较之白话文更难理解,为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学习古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12.
《詹天佑》是一篇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的课文。课文中叙事写人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读来真切、生动、感人。学了这篇课文不难认识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这篇讲读课文,我打算用三课时教学。具体设想和安排是: 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读  相似文献   

13.
《蛇与庄稼》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它们的联系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兰亭集序》是一篇整体难度比较大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思维障碍和认知问题,这主要源自于该篇课文的文字之难和思想之难。教师在《兰亭集序》的讲解过程中,应该从学情出发深入解读文言文本,引导学生精确把握该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切实把握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来理解和认知文章。  相似文献   

15.
一、讲读要点:本文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讲读这篇课文的要点是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事物,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优良品质,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讲读这篇课文的关健是第一部分,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第一课时师:在单元导读课上,大家都了解到了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燕子》,并且知道了这是一篇特别优美的文章,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意。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去结识一下作家笔下活泼可爱的燕子。(板书:燕子)师:"燕"字比较难写,我们要想法儿记住它。我是这样记  相似文献   

17.
观察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学习语文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进行的。每篇课文都是某一作者观察认识事物的产物。我们在教学生识字、学词、理句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作者是如何观察认识事物的。这不是语言文字训练以外的事,而是语文教学的份内的工作。本...  相似文献   

18.
《初冬》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最后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初冬季节早晨自然界景物的特征。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二年级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可采用对比的方式去安排教学环节。插图对比,了解大意,培养观察能力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并排而立,是课文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9.
蒯威 《小学语文》2014,(7):68-70
这是一篇公认的简单的课文。全文不足四百字,记叙了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作为一篇高年级的课文确实不算难。当然,教材无非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只要运用得当,本身的难易程度对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本文时,主要是将文本作为训练写字、朗读和写作的材料,上得简简单单,语言训练却又扎扎实实。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只有这一张面孔呢?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途径,我们对农村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制约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阅读教学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以认识事物代替语言文字的训练。一篇课文的教学,总是先认识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事物,再认识这个事物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最后谈谈这个事物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