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作为时代深刻变革与文学理论运行轨迹异变的见证与表征,互文性将文学与现实、思想与表征、意义与实践等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进行重新定位,将作品与文本、作者意图与意义呈现、意义生成与读者重写等一系列问题置于叩问的前台。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告语篇自身特点,可归纳出广告语三个互文性特征:具体、体裁和媒介互文性,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告语篇自身特点,可归纳出广告语三个互文性特征:具体、体裁和媒介互文性,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是所有语篇的特征,招聘广告作为一种寄生语篇,也是互文性的产物。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了招聘广告中三种互文性的表现形式(细节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以及它们的功能,揭示了互文性理论对招聘广告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文性研究引入我国。文章讨论了互文性与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将互文性应用于泛读课教学的实践说明以建构语篇互文性的方法教授阅读课,学生的阅读成绩明显提高;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建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建构语言基础知识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广告语篇的互文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广告语篇自身的特点,提出广告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包括具体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媒介互文性等三个方面,并以例证对之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曹玲 《新课程研究》2009,(3):184-185
互文性是指某一文本与它的前文本之门的相互联系,此概念大量地应用于广告中。本文基于广告语篇及其互文性现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互文性在广告中的应用,即具体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媒介互文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互文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流派和整体面貌作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在翻译中有重大运用的理论和各家学派对互文性的分类。结合互文性的分类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提出在翻译中应如何对出现互文性进行分类,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广告英语语篇以无比的开放性和包容力综合运用各种体裁特征,其互文性特征尤为突出。从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两角度对广告英语语篇互文性进行分析.探讨广告英语如何利用互文性,以获得最强烈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心理认同.充分实现广告的劝诱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推销并传递美的感受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彰显了文学文本的非自足性。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了文本互涉、参照牵连的网状脉络。文本互渗和文体互渗是其最基本的两种外化形态。它们的采纳无疑深化了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处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作者、译者、读者跨越时空,交流文本意义的互动活动,而互文性理论则强调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二者之间是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向更加多元的领域继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产生的一个重要批评术语,本文用它来分析《民工》与《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中女性和打工者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不同生存遭际。  相似文献   

13.
张莉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80-82,107
一个语篇能发挥交际功能是由于具有语篇性,而语篇性取决于话语建构的七大篇章特征或要素:意图性、信息性、可接受性、形式连接、意义通贯、互文性和场合性。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没有哪一个文本能够脱离它以前以及与它同时存在的别的文本的影响。互文性中对原作者引用、借用或化用他人或现成的成语典故、民间俗谚、传说故事等,在翻译中要坚持异化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用互文性理论来审视《收藏家》是对文本的传统解读方式的突破,从《收藏家》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引用和对英国荒岛文学的戏仿以及与广义互文本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文本的意义来源于它与互文本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巴金早年诗歌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关注丧家的小孩,抒发对压迫者的愤恨与反抗,探寻理想与光明,具有直面现实、人生、世界的眼光与胸怀,这与巴金的其他作品形成"互文"关系。巴金早年诗歌以明心见性的方式,非常直观地展示出巴金的人生追求与情感基调,这为理解他的其他作品与他的性格气质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注脚。需要更多地关注巴金早年诗歌的意义与价值,以完整呈现一个丰富、伟大、悲悯的巴金。  相似文献   

16.
Shirley Jackson’s famous work The Lottery is an archetypal tragedy, with Sin as the core. This essay explains Sin in The Lottery and analyzes the story from an archetypal approach, finding collective violence is a kind of Sin which should be extinct in modern age.  相似文献   

17.
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赫伯特的诗歌向人们传达了无处不在的人神观念。赫伯特的诗歌《祭坛》,除了在形式上巧用圣经元素以外,从诗歌题目的选取到意象再到人神观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诗中丰富的圣经原型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赫伯特对于宗教的虔诚之心,同时也将诗歌的形式、内容和主题完美融合,赋予诗歌一种整体性和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自从法国文论家J.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以来,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屡见不鲜。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对互文性进行深入研究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本文研究了“互丈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突出了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韦梦雪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1-12,23
柳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涵的丰富非其它意象可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种:一是象征离别,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的绵绵相思之苦。古代有折柳送行人的习俗,诗人多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二是用杨柳象征春天,柳眼、柳芽、柳丝、柳叶、柳花、柳絮,皆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三是以柳喻人,寄寓身世之感。既有男性诗人用以比拟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也有女性自比自叹,自抒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