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布莱希特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哲学推动着布莱希特的创作灵感,中国戏曲成就布莱希特的创作辉煌。布莱希特创作中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成为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
《布莱希特的情人》讲述了20世纪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在1948年回到东柏林后的短短几年中的生活片段,通过一个身份特殊的美丽女子的眼睛,展现了一个“平民”布莱希特的生活。文章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叙述特色,对文中大量的空白进行了探究,并对其“在场的叙述”的特色进行了评论,力求用一种新的方法和视野对这部小说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布莱希特的情人》讲述了20世纪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在1948年回到东柏林后的短短几年中的生活片段,通过一个身份特殊的美丽女子的眼睛,展现了一个“平民”布莱希特的生活。文章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叙述特色,对文中大量的空白进行了探究,并对其“在场的叙述”的特色进行了评论,力求用一种新的方法和视野对这部小说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布莱希特以艺术大师的敏锐洞察出了中国戏曲的一些重要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些东西,认为中国戏曲象征性的、若即若离的表演方法就是一种"间离"的表演方法,在研究中国戏曲表演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问离"理论.同时,吸收借鉴了中国戏曲常用的"小标题"、"自报家门"、"歌唱"等叙述方法,以及舞台表演和时空处理的独特手法,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叙述体戏剧".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笔下孕育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湘西世界,也描绘了一个充满现代文明和虚伪的都市世界。他怀着重造民族品德的神圣心情,颂扬美和智慧,批判丑恶与卑鄙,充溢其中的是种种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6.
动画虽然由外国引入,但中国动画创作长期以来不断地吸收着中国戏曲元素的营养.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题材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得我国动画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我国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服饰和道具也为动画创作过程中角色形象的重塑提供着原料.此外,动画角色的行为可以通过借鉴戏曲演员的动作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角色性格.另一方面,戏曲舞台设置为动画创作过程中的背景设置提供了借鉴,这使得我国动画画面和场景的形式更为多样.将中国戏曲表演过程中丰富且带有韵味的音乐素材融入到动画音效中,有助于动画故事中人物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化审美观照下的“鱼”,内涵非常丰富,它所呈露出的富足,生命崇拜,传情,化卑为尊,向善的象征象义,究其实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禄,寿情愫在“鱼”中的集合再现。  相似文献   

8.
家族既是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 更是意蕴丰富的文化概念。中国现代作家对家族的不同情感取向, 构成了多彩的家族题材小说。由于对乡土和家族的固有眷恋以及都市的陌生感和隔阂感, 中国现代作家在描述家族复杂的结构关系以及多变的亲缘情感时, 呈现出理智型、激情型、眷恋型、牧歌型、冷峻型等不同样式, 创作的主旨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哲学智慧对布莱希特影响颇多。然而,对布莱希特影响最大的中国哲人,并非学界较普遍以为的墨子,而是老庄。纵观布莱希特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到老庄思想对布莱希特的浸润:一是老子"守弱曰强"的处世哲学,二是庄子"有用之患"的人生智慧。布莱希特对中国哲学表现出浓烈兴趣,旨在从东方文化中汲取启发共鸣的精神养料,以更好地服务其文艺利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中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时间意识。王船山把时间的存在追溯到主体的时间意识的结构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对应着主体的识、思、虚。识、思、虚分别是主体意识中的保存、呈现与预期(包括筹划)的功能。时间的流逝不仅仅具有线性的特点,不仅仅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行程;而且还具有境域性的特征,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相遇。时间意味着存在的持续敞开,它展开为隐显(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人而言,时间意味着“关系的承担”,也就是在每一个当下承担他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他的戏剧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还直接渗透到他的表演实践中。布莱希特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给中国戏剧革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在近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是什么使他的文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如此不同,本文认为,他的作品中增加了许多作为苗族人的民族情结,对苗族故乡的眷恋,对那里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以及对本民族多灾多难的命运的深刻忧虑。这一切,充斥在那充满牧歌情调的作品中,给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以其极具才情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她的身世和文化认同角度看,其作品极具特色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她独有的“孤女情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卡夫卡的思想及小说内容和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的比较分析,初步了解卡夫卡小说和我国文学中某些相似相近的思想及创作,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卡夫卡的小说,为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帮助,从而为学习西方文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布莱希特与女性的交往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引人注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艺术家的性爱与创造力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同他爱的能力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艺术家和他身边的女性互相辅佐和激励,共同展现个体生命和外在世界的厚重与丰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布莱希特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有益成分,完善和发展了他的"叙述派"戏剧理论。同时,他的戏剧理论也对中国戏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给中国戏剧的发展输入了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教育史中的李约瑟情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充分肯定和和赞誉,在中国科技教育的研究工作中产生了情绪化的影响,导致在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认识和评价方法出现片面夸大和“拨高”现象,这种倾向对中国科技教育史学科自身的建设及其价值带来了某些负面效果。应该以理智的 度全面认识和总结中国历史上科技教育的得失利弊及其经验教训,那样才可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化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批判与反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在诞生之初就与实践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后的教育学因遗忘了实践哲学而走入了迷惘之境,同时也因实践哲学的复兴而走向新生。面对西方实践哲学的复兴,当下的我们该如何让教育学说中国话?为此,本文在阐述中国哲学和“教育学”的实践特质的基础上,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对中国的教育学进行了批判反思,以为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9.
教学没想 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绚丽形式及视觉冲击,无不吸引着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传统几乎成为虚无的代名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90后青少年更是传统文化缺失。而西方及韩日文化的强势冲击和网络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海明威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乃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产物。海明威笔下的死亡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展示了作者渴望超越生命的理想。同时,作者对死亡作了细致的心理学式的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