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比较图书馆学权威丹顿认为,比较图书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然而在中国的"新图书馆运动"中,图书馆界利用比较的方法自觉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李小缘先生1927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全书各章都利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程伯群先生于1935年出版的<比较图书馆学>一书,则比美国有关论文早了20年.文中分析了此一原因.  相似文献   

2.
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湖南长沙人。近代著名藏书家、经学家。笔者近日在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叶德辉写给弟子杨树达的书信集《郋园手札》一部,共有手札十通。另附有吴庆坻致杨树达书、王国维致马幼渔书各一通;末附邵瑞彭跋一则、孙人和题词一阙、高步瀛题诗一首。系  相似文献   

3.
殷晓彤同志在《图书馆建设》(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殷文),与我在《图书馆建设》(1996年第4期)上发表的"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一文进行商榷.书辞宜答,笔者谨就殷文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作一答复.  相似文献   

4.
《文献》2005年第1期刊出拙文"郑振铎《求书日录》佚稿"后,我又到图书馆,查出1946年6月1日《上海文化》所刊出的《求书日录》一则,现再录于此。(一九四0年)  相似文献   

5.
无悔的青春     
弹指一挥间,花季少女不觉已迈进了"知天命"之年.回首这与书相伴的三十多年,有泪水也有欢笑,但我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对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热情.每每与同事谈到图书馆工作,总忍不住脱口而出:"图书馆是个清静之地,与书相伴,你也会沾染上书香之气."我很庆幸,在这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中还有一方净土属于我,不,也许说我属于这方净土更贴切吧!  相似文献   

6.
我干图书馆这一行,虽是"半路出家",但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爱上了这个平凡又有意义的工作.由管书、读书、到藏书,近年来,我利用假期、出差等机会,在全国各大旧书摊(旧书店)寻寻觅觅,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确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即"新善本"书刊资料.  相似文献   

7.
引言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8.
我馆从五三年建馆以来,先后和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包括65个公共图书馆和八个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馆际资料交换,经常收到各地图书馆寄来的各项图书馆业务工作资料,也寄出了我馆编制的各项业务资料。截至五六年三月份,所收资料已达一千余份。这在我们的工作改进上,特别是在学习图书馆工作的先进经验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如五三年,由于丢书和书籍损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学习了北京市图书馆(现名首都图书馆——编者)举办"爱护图书展览会"的经验,将损坏的书陈列出来,并说明一本书的编印过程、其中付出的艰巨的劳动  相似文献   

9.
藏入心中     
我的藏书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说是最爱,是因为不论我处境如何,这些书总是我最好的精神支柱;说是最大的烦恼,是因为屋窄我至今还不能把它们安置得"井然有序",由此而引起居室杂乱、找书不便.我的藏书,虽然为数不少,却缺乏形式上的"皇皇巨著".几十年来,我买书藏书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印数不多的书常常是我着意收罗的对象.一般图书馆都会收藏的书,譬如说某些畅销书,某些大部头,我基本上不买,我认为这些书我需要时随手可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中国大陆的困难时期,机关和学校都在精减机构,压缩编制,我从吉林师大历史系"借调"到校图书馆,年轻人中,传说着一个叫金恩辉的刚从北大毕业分到省图书馆的新闻人物.我因"借调"关系,估计在图书馆呆不长,故未引起太大的注意,直到1975年,全国普查善本书,他来我所在的师大图书馆古书库,是他主动找我,我感到十分被动.1985年,我参加编写《吉林方志大全》一书,才和他频繁接触,对他开始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1.
金梅 《北京档案》2005,(7):49-49
翻开2005年6月1日的北京日报第13版,我的目光在一条新闻标题上停留了很久--"首图免费为市民存档案".职业习惯使我对"档案"两字分外的敏感,看到这则标题,我的感觉是图书馆走在了档案馆前面.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父亲葛祝华,字天民,生于1902年冬,祖籍山东省莒南县岭泉镇葛家集子村,1988年正月病故于吉林省临江市闹枝镇,享年87岁。解放前,在临江县出任两任校长,任职时间长达十年(《临江市教育志》有记载1902-2004第298页)。在1927年的临江官民"拒日设领"斗争胜利中起到了  相似文献   

13.
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清同光时期著名的学者。先生出生于越中名门显贵,性喜读书、藏书。每读一书,先生往往会在书里写下批校题跋,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内容或校一字一词之误,或释一字一词之义,或评其人其书之得失。先生卒后,其藏书的绝大部分于1928年被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购:"其藏书共九千一百余册,内中手批手校之书共二百余种,约二千七百余册。考证经史,殊可珍宝。本馆经地方当局之介绍,全部收入。"购得先生藏书后,北京图书馆即着手整理其中的批校题跋。  相似文献   

14.
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合作编写的《高校理工科科技情报检索课程教材(初稿)第二篇:科技文献检索》一书,已经出版.该书是去年六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图书馆科技文献检索讲习班"所用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全书十八章,五十余万字.内容具体详细,结合实例,注重实用,学员反映较好;可作理工科院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科技人员、图书情报人员的参考读物."情报爆炸与述评文献"一文是该书十八章中的一节,摘登于此,以飨读者,欢迎读者提出意见,供作者进一步修改.  相似文献   

15.
再论"动静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动静说'的哲学渊源"和第二节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中的"动静说">一文的补充,也是作为本文的衔接."动静说"由李小缘先生于1926年提出,是一个建立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的学说,他在1927年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又完善了"动静说",并构建出了以此学说为基础的图书馆理论体系.这一学说也是群体的成果,是李小缘先生在总结归纳同时代业界人士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出的.这一学说在当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在成为"图书馆人"之前,书一直是我和我先生"温馨小屋"的主角.无论是最初的单室套兼书房,还是后来两室一厅的客厅兼书房,书橱、书墙都是家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每个到家里来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哦,好多的书,又大又高的书架,就象是开书店的."那时,我们生活在书墙之中.  相似文献   

17.
好像并不是很久之前,明儿还常要我开车带他去市立图书馆,找些比较冷僻的书查资料;现在他交报告只须坐在电脑前一"上"一"下"--上网、下载,就大功告成了.至于我的丈夫,更是早就免去了进图书馆的麻烦(当然,找不到人的时候,他也就不能用"上图书馆查资料去了"作为藉口).自从有了"网路"这样东西,在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电脑似乎就成了他们父子俩的虚拟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书”字解     
《图书馆》1980,(2)
“书”字是图书馆三字的简写,是我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所造。按繁体字计算,“图书馆”三字有四十一划,简写成“书”,可以省掉二十八划,若用草书则只有  相似文献   

19.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选,中华书局,1987忝列读书人行列,书不离身是常态。走出校门之后,无论工作调动到哪里,总有几种是摆在案头的常备书。字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当然不可缺,其他的则是思想文化类著作,《古文观止》是可以"压舱"给我带来安全感的书籍。吴氏叔侄编成这书300多年了,各种版本、介绍、评说收集起来恐怕能做个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