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的齐一观集中体现于《齐物论》一文中:"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宇宙齐—的结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彼此齐一的结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是非齐一的结论.在庄子看来,无论客观世界的实体,还是主观世界的实存,都是齐一的.这种齐一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试图就庄子及其后学在齐一观的认识根源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研究者.以道生物、以道观物是《齐物论》的两个重要体系,而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则为庄子齐一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理论原则.关于庄子"道"的理解,我们很同意刘笑敢同志的观点:它既具世界本根的意义,又具最高认识的意义(《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这两重意义,又是  相似文献   

2.
纵观《齐物论》,庄子开篇用“吾丧我”引出对物我对待的反思;而后通过“彼是方生”,说明物我其实为一;最后将“彼是方生”推衍开来,与“齐物论”这一标题遥相呼应,“齐物论”指的是物与论之齐一不二。整个《齐物论》中,探讨的都是物我对待这一问题,而最后物我对待的解决之道,依然落脚到开篇的“吾丧我”之上。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对"齐物论"这一范畴的理解不但要从"物"、"论"着眼,而且还应该重视"言",即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与道偕游"不但要物我齐一、是非混同,还要取消语言对人心的撄乱,因为彼是莫得其偶,言论无疑鷇音。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简单地说,相对主义就是先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立即加以取消,以抹煞事物所赖以产生的矛盾,来否定事物本身。很明显,这种理论的结果是要毁灭客观世界的。《齐物论》有一段话对以上所谓理论作了具体说明。它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些是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不是彼与是的对立统一;彼有待于是,是有待于彼,彼与是是同时出现的。这些都很正确,是相对主义当中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简单地说,相对主义就是先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立即加以取消,以抹煞事物所赖以产生的矛盾,来否定事物本身。很明显,这种理论的结果是要毁灭客观世界的。《齐物论》有一段话对以上所谓理论作了具体说明。它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些是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不是彼与是的对立统一;彼有待于是,是有待于彼,彼与是是同时出现的。这些都很正确,是相对主义当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可是接下去却说:“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所谓逍遥,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是表明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的篇章之一,它立足于虚无之道,论证了万物齐一和物论齐一,长期以来,人们对“齐物论”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对“齐物”不同含义的剖析,透视庄子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历年注《庄》者对《齐物论》的题解 ,按照注者理解的角度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种六小类 ,然后分别分析“论”、“物”、“齐”三个字 ,认为庄子“齐物论”之本义应为 :以“道”齐物  相似文献   

9.
说“环中”──“中国古代混沌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环中”──“中国古代混沌论”之一栾勋“环中”概念初见于《庄子·齐物论》,“环中”说明“弃物”,不可脱离“齐物”去妄说“环中”。庄子的“环中”是价值论上的概念,不是真理观上的概念。“环中”是“齐是非”的数学表达,就是对具体是非抱超脱态度.冷静地、积...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作为《庄子》一书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关于物的探讨贯穿于整个篇章。本文旨在探讨庄子哲学体系下“物”的深刻内涵,进而超越外在的形式与表象理解庄子之“道”,同时发掘庄子“物”思想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追求内心平衡的重要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是非”观独具丰富的义理内涵,而在《齐物论》中尤为明显。结合文本看,庄子在《齐物论》中先是论证“是非”源于言辨、源于成心,然后提出“莫若以明”“因是”的工夫予以消解,直至达到“是非”观的终极形态,即“一”。如上“是非”观,不仅对理解庄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处理社会、网络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婧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68-70,98
通过对庄子的“齐物论”含义争论的分析,指出庄子的用意在于“使万物齐”而不是“齐各家之言论”,认为《齐物论》中所指的世俗世界是“有分别”的世界,而庄子则致力于破除这种分别;在庄子的视野中,“物化”的境界是介于“有分别”的凡俗世界和“道通为一”的境界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一篇。自古以来,对"齐物论"三字的理解和读法就存在歧异,有认为"齐物"连读的,有认为"物论"连读的,有认为"齐物"而兼"齐论"的,莫衷一是。显然,"齐物论"的读法取决于如何理解,而如何理解取决于全文的主旨要义。如果把《齐物论》置于内七篇的思想整体中来探究,会发现物我关系是《齐物论》行文的基本线索。物我对立是庄子力图要超越的,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万物齐一",而是从根本上做到"吾丧我",以臻于"未始有物"的至人之识度。经由"吾丧我"而来的,是根本无"物"可言。因此,"齐物论"只能理解为"齐同物论",相应地只能是"物论"连读。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心是阐述“道通为一”。“道”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道通为一即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惶。“齐物”要在齐“心”.主旨是化解“成心”及“物论”对本真生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5.
庄子     
鲁迅1915年6月17日日记曾记:“下午许季黼来,并持来章师书一幅,自所写与,又《齐物论释》一册,是新刻本,龚未生赠也。“这里的章师指的是章太炎,章太炎系清末民初最有名的国学大师,同时又是启蒙思想家。当时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钱粮胡同,鲁迅曾于1915年三次前往探视。太炎先生抄录《庄子天运篇》“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赠给学生鲁迅(此条幅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齐物论释》是章太炎阐释《庄子》的一部著作。太炎先生酷嗜《庄子》,除了《齐物论释》,另有《庄子解诂》一卷。历史…  相似文献   

16.
奥尼尔后期自传性作品《长日入夜行》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渗透着齐物论、逍遥观和宿命论等观念。是非、爱恨、生死这些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在这部剧作中实现了“齐一”,主人公埃德蒙对神秘宁静的求索,以及文本中广为渗透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从奥尼尔的庄子情结中得到阐释。《长日入夜行》这部剧作是奥尼尔借用庄子思想探究并疗救美国社会病根的又一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7.
姚海涛 《文教资料》2005,(33):157-158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8.
《齐物论》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物论》以“齐”为主题,从逻辑上说,其中包含“齐物”论与齐“物论”二重涵义。“齐物”论指向世界万物,后者虽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但从“齐物”论的角度看,则最终可以分而齐之或不齐而齐。齐“物论”之“物论”直接所指,涉及关于“物”的不同观点,但在宽泛意义上则关乎一切是非之辩,“齐”广义论域中的“物论”,意味着消解是非的分辨和是非论争。总起来,“齐物论”以“齐”为视域,既要求超越存在之域的分别,也试图消解观念之域的是非之辩。就哲学的层面而言,扬弃“道术为天下裂”的形态、通过以道观之达到统一的存在,这一进路无疑不无所见的。然而,从现实的形态看,世界既呈现关联和统一之维,又内含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否定和拒斥的立场对待“分”与“别”,在逻辑上很难避免对存在的抽象理解,与之相涉的分而齐之,也容易疏离于真实、具体的存在,引向思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庄子的齐物之论中,以道观之与抽象齐之二重取向交错而并存,呈现了多方面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20.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意思是说,道的亏损,只因人们有了是非的偏见,不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于一生追求万物澄明通达之道,并能以童心体物与大自然了无界限的庄子,才与施惠一辩,但更多的是庄子的智慧,只为化解施惠一己之见的执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