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探讨谈几点我的做法。一、从文本背景资料入手,由不断地走进文本到与文本对话文本背景资料主要指文本的作者情况、文本的写作背景等。其与文本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往往只有在背景中才愈显其价值。我…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评价的能力。”批注式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亲历语文意境,保证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通过批注从感受、理解、欣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课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认识能力,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一、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 使学生具有凭借感觉器官去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初级阶段。一个人如果缺乏美的感受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因此,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例如,我结合学生作业完成的整洁与脏乱情况展开对比、讨论,让学生自己谈谈看到整洁与脏乱的两种不同的作业后,心里会有什么感觉。从学生的回  相似文献   

4.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5.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6.
理解是人对自己的思想内容及其建构过程的反思。教学是师生在教育目的规定下共同对课程内容的认识途径和策略进行理解的过程。教师在理解学生和文本中理解自己,学生在理解教师和文本中认识自己。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自我理解的进步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在理解课程内容过程中理解自己,也在理解教师的过程中理解自己,从而得到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正是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建构思想,拓展情感,矫正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进步。  相似文献   

7.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8.
不拒绝陌生     
一位从事语文教学、文学研究的老师,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在阅读复杂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至关重要。多年教学生涯里,我努力将自己不断解读复杂文本的收获或体会.传达给更多像我一样渴望知识渴望美的学生们。这种将“历史”与“审美”结合起来的自我养成和教育别人的“审美意识链条”,使得不少学生,不仅追求学术研究的工作所应具备的历史性和科学性品格,也努力在中外复杂文学经典文本中拓展审美想象和艺术享受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利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美就孕育在平凡的生活中,更要让学生懂得人不仅要追求外在的美,还应使自己具有内在的美。在《花的畅想》一课的教学中,我配合新教材、新课标,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1.打造“花苑”,让学生欣赏自然美中学美术是普及性的艺术教育,也许不会培养出多少个真正的画家,但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能发现美、感受美的人,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了让学生感受花的美丽,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课前我搬来很多盛开的鲜花,布置在教室和讲台上,教室变成…  相似文献   

10.
宋玉华 《现代教育》2003,(10):31-31
所谓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感受美、认知美、感悟美、理解美,在心目中创造美的意象、酿造美的理念、体验美的情感,以便在生活中创造美、加工美的这样一种能力。随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劳动者的素质自然有更高的要求。审美过程中的一系列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的能力,就象人们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一样,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巧用文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巧用文本,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识字解词能力。识字解词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第一道拦路虎,旧式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早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自己读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重点指导学生以文本平台,以自己的认知经验为基础,通过多一笔、少一笔、换偏旁等方式方法促进生字记忆,并通过在文本中多次复现强化巩固,对于词语理解重点让学生在读写文中体悟、理解、阐释,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方法过程向同学们汇报。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语文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文本诵读让学生发现音韵美,依托课堂让学生欣赏美,联系文本让学生创造美。语文课堂,要带领学生在与文本的接触与对话中感受文字语言背后的深层意蕴,进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提炼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创造美的能力。语文与美相伴,课堂也就成为了学生追寻语言美的快乐天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却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让学生去感悟,也是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线索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感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教学片断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美、体验美并引导学生用最原生态的感官体验的方式直观地领略文本的美。在这样一个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画面,还原文本情景,营造了一种“情感共振”,达到融“我”入景的艺术境界,达到主客观的沟通与默契,从而实现较好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15.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能力,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美育今天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贯彻、落实美育呢? 一、利用少先队活动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审美感受具有直觉性,也就是说,对于美的欣赏和感受,必须直接地去体会,去接受,而不是间接的描述所能达到的。学校美育必须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的灵活性,开展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多采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多方面感受艺术美、自然美和现实美,让学生闻共声、观其形、嗅其味、触其质,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丰富学生美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美感能力。在学校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我们利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对课文内容和形式所包含的美的揭示,善于正确诱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感受、理解美的过程也就是陶冶学生思想境界、培养美好心灵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点拨.一、从朗读中让学生感受美.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综述     
部分老师认为:约定俗成的不一定就是科学的,甚至有可能是谬误,因此让学生再创造是有必要的。学生再创造的过程是积跬步而致千里的智慧积累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让学生“重走长征路”,从中品尝到探索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不仅对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教学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求,要尊重学生最原始的表达,要感悟体会文本的真意,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课,教师将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体会“我”回答问题时的感受,在读——悟——说(听)——写中与文本共鸣,与情感共鸣,让自信之花在学生心中尽情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