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现象学教育学运用于教育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源于现象学、解释学思想,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当教师的“独白”替代了师生的对话,当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遭遇屏障,如何摈除物化的师生关系,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迫切的问题。文章通过运用现象学中的“回到事实本身”的态度和“生活世界”的理念,在现象学的视角下使教师懂得如何更好的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如何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关注教育,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为现象学奠定了基础。将现象学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帮助我们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充满丰盈实事的生活世界来重新理解教育,使教育不再枯燥、抽象。作为一种实践的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学注重研究教学的意向性、教育的生活世界和师生的“主体间性”,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种有意向性的交互活动:成人和儿童参与其中(尽管并不总是有目的的和意识的),指向于儿童积极的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coming);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出于向善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布伦坦诺最早将意向性概念用于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后来,胡塞尔使之成为重要的现象学概念.在现象学的视域中解读教育学意向,以探寻教育学意向在教师反思、学生发展和师生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探究理路,为我们认识知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我们在知识教育实践中摆脱无休止的理论吵闹和纷争,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提供了新思路。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野中,不仅知识教育的生活面貌得以恢复,而且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也得以再认和明申。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在一些欧美国家获得发展并保持生机。现象学教育学把教育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 ,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 ,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 ,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益频繁使用的生活、情境、意义、理解、建构等等话语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到实事本身、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等现象学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研究的时代境域、理论图景和日常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象学教育学研究呈现由引介到初步的独立探索再到平稳发展的脉络,这个中国化的过程需要深入省思。我国现象学教育学研究包含众多次级范畴,具有四个属性:相关研究涵括了引进与评介西方的现象学教育学理论;现象学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研究具有价值和影响;我国学者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独立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批判与反思。未来我国现象学教育学研究应当强化中国特色,基于现象学的哲学理论,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开展原创性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学受到批判与反思之际,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种试图改变传统教育根本的教育主张引进中国。然而,作为一种从异域引进的教育理念资源,现象学教育学要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就必须解决发展的前途问题:是完全颠覆还是向传统教育学回复,或是与传统教育学进行整合?与传统教育学整合是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学受到批判与反思之际,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种试图改变传统教育根本的教育主张引进中国。然而,作为一种从异域引进的教育理念资源,现象学教育学要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就必须解决发展的前途问题:是完全颠覆还是向传统教育学回复,或是与传统教育学进行整合?与传统教育学整合是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对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解释了现象学的基本涵义,并将现象学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后对教育意义进行了新阐述,提出教育是人类对存在困境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课程意识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深刻理解课程意识。现象学教育学的产生为探析教师课程意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生活世界是教师课程意识生成的源泉,反思意识应该成为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形态,交互主体性能够促使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教学机智是教师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知识教育:现象学教育学的检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探究理路,为我们认识知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我们在知识教育实践中摆脱无休止的理论吵闹和纷争,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提供了新思路。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野中,不仅知识教育的生活面貌得以恢复,而且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也得以再认和申明。  相似文献   

14.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4):39-43
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探究理路,为我们认识知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我们在知识教育实践中摆脱无休止的理论吵闹和纷争,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提供了新思路。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野中,不仅知识教育的生活面貌得以恢复,而且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也得以再认和明申。  相似文献   

15.
16.
在认识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上,可以获得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契合点。现象学解决这一问题的独特方式,提供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启示。在这里,现象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面向,却遵循着同一个明见性的要求——直接的直观。打开括号里的知识,使它们引起学生直接、原初觉察的意识状态的获得,让人类文明向学生意识敞开,是现象学教育学可以探讨的选择。现象学教育学由此展开教育发生的维度,使学校、课堂、教与学的一切回到教育本身,还原其引起教育发生的真实形态。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对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现象学教育学。本文以现象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传统英语课程教育的反思和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从现象学视角对中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知识的自主建构等,均体现了现象学教育学的观点,同时也符合现象学教育学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注重体验、实践和反思,并且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建立在现象学哲学基础之上,以一种独特的人文视域审视教育学科,是在“朝向事情本身”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运用。因循哲学史上第三条道路,超越传统本质主义的立场,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层面建构智慧教育学的可能性。他所设想的既非理论化也非技术化形态的教育学,而是在实践中探索教育与人的意义世界,是教育的实践哲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学建构。他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意识为逻辑起点,捍卫教育学的人文科学属性,开创生活体验、做现象学等教育研究方法论,将教育学研究奠基于深厚的理论学养与广阔的实践经历上,重塑语言在教育研究与写作中的角色,引领当代教育改革与实践。在方法论层面,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范梅南的贡献中可以获得如下启示:寻求教育问题与研究方法的辩证和谐;拓展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现象学研究视野;探索现象学教育学方法论的本土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教育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涵盖幼儿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概念重建”.现象学教育学以其关注实践中的情境、“回到事情本身”的全新视角,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借鉴现象学教育学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教育行为.通过反思以及“概念重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行为的规范性,从而真正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和《实践现象学》两本书进行总结分析,对比出不同时期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分析与总结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的内涵,更有利于为我们探索生活现象和教育事件的原创研究提供洞见,还有利于我国学者和一线教师真正学会去做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去践行现象学教育学的反思和写作,从而保持对教育的敏感性,并获得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