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我们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中其更是一种视角,人类在任何领域的发展如果脱离了"以人为本"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本文正是以"以人为本"为视角反思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指明中国教育的正确出路,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继而成为某种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向不仅是"授人以渔"的革新,也应该是激发年轻的生命去寻找到人之为人的动力源和成为"某种人"的兴趣点。"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实践过程"为本,不是以人的"实践方式"为本,只有遵循以实践过程为本的趋势,"付出才能等同于回报"。  相似文献   

2.
高成序 《现代教学》2014,(9X):73-75
<正>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需要我们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与回归。充分体现以人作为目的的本原核心价值,以为人谋幸福作为教育的深层关怀,使追求幸福、获得幸福、生成幸福成为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过程。在分析此案例时,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小林作为一个人的合理需求,不仅关注他的"生存性问题",而且关注他的"存在性问题",即不仅  相似文献   

3.
李伟 《中学生物学》2012,28(7):12-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性的体现和发挥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越来越多地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教育开始真正走向人的回归,它再一次与人靠得如此紧密.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的"唯理性",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方式的"规范性"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中游戏精神失落的主要方面,这种游戏精神的回归呼唤人心灵的成长与自然生命相统一,更呼唤指向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主动建构与愉快体验的学习方式,重视"学会",领略一路风景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戴铜 《江苏教育》2012,(Z2):60-64
【我的主张】人本和谐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背景"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本身蕴含着对人的心灵和人性的关怀,富含人文关怀的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的必然选择。2002年8月,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中国梦"的提出,凝聚了国人的共识,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教育人,由"中国梦",我自然地想到了"教育梦",想到了世纪之交开始的课程改革。十多年前,一群具有教育理想和共同愿景的人,基于严峻的中国教育现实和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希望通过改革追寻到中国人的"教育梦"。这样的梦想,最终在新世纪初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开启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的基础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课程改革打上了"中国梦"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教育中逐渐显现出了教育行政化、功利化和知识化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工具化掩盖了其人文价值本性。现代社会中人本价值的缺失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使教育人文价值的虚无化成为现代性教育的主要危机。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彰显生命"的人文价值,才能使教育重新焕发活力,成为社会和人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教育性活动。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0.
新"两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又加强了人文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体现在该门课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法律意识等思想观点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原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等理论原则中;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追求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与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的人文知识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门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价值所在,也是导引教育研究的价值指向.而"质疑论"和"终结论"在揭示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却对其蕴意进行了窄化的理解,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相反,在教育研究的学术化与专业化的追求中,"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却正确地标定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坐标,能够规避教育研究可能存在的偏颇.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一个永恒话题.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活动,其终极目标也必然指向幸福.当前,"幸福教育"也成为了教学理念新的发展取向,而幸福课堂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有力回应,引导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本文阐述了幸福教育的涵义,并分析教育与幸福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构建幸福课堂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4.
STEAM教育理念与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具有相似的内涵指向。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将"人文底蕴"列为第一素养,因此,我们在推行STEAM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突显人文因素。然而在现实操作中,"A"的内涵范畴却更多指向了"艺术",而非"人文",人文因素的融入并不理想,这样的现实语境需要我们在课程探索中强化人文因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物性",人文则研究"人性";科学用也不同,科学相当于一个"为学"的过程,人文则是一个"为道"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不可偏废.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培养出了"才"却丢失了"人".为此,应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运用人文特有的方法--反思和直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考由单纯为高校招生的活动变成万众注目的社会性活动的原因,有教育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其中,"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定位,强化了高考的功利化特色,汇聚了公众"趋利"的本性,使其成为千军万马拥挤的"独木桥"。而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公平机制缺乏,则使高考成为社会公平的"消防队",承担了自己无力也无须承担的社会公平责任。而为追求社会公平所逻辑性地采用的"统一性"模式,使高考的功能扭曲,性质异化,成为教育进步的障碍。让高考回归教育本性和实现教育公平,才是高考改革的理性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确立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体育课堂教学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优势及现代体育回归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三个方面,阐述了人文教育思想与现代体育课程建设的关系,强调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体系,这是体育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关键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新课程下地理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宏大叙事"传统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学空场",进而导致研究的空疏乃至虚化,甚至造成人的道德、情感、价值、审美等精神追求的坍缩.西方微观史学着力于对宏大叙事史学弊端的矫正与超越,以小对象、小叙事、小格局的研究范式将历史研究落实到"具体人"身上.高等教育研究可通过借鉴微观史学范式,破解宏大叙事带来的人学空场,使"人"得以回归与复魅,"以人为本"构建适合高等教育研究特点的微观研究新范式,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微观转向.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亦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但应试教育长期主导教育舞台,以知识积累、成绩提升为教学目标的模式,成为思维定式。语文离"人文"越来越远。近几年,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作为教学风向标的高考,便是这场教育变革的先行者。"人文"色彩逐渐走进语文高考,并成为语文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