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黎淼 《生态文化》2001,(3):61-61
银杏,也叫白果。是落叶乔木,树干高大,分枝繁多,在植物分类系统上属于裸子植物的银杏科,享有“活化石”之美称。据说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树种。在距今一亿四千万年的远古时代,银杏类植物处于繁盛时期,属种非常多,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全球,单是在我国发现的银杏类的化石,就有十多个属。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豆杉属水杉科,有“活化石”之称,因为她跟银杏、珙桐等珍贵树种一样,历经了第四纪冰川的劫难,从九死一生的困境中艰难地走了出来。她的年轮中记录了沧海桑田演绎兴替的历史,并顽强地把自己那高贵和雍容的生命延续和繁衍至今。在九嶷山西麓,潇水源头,有一个景色宜人的小山村——香草园。她万山环绕,四季葱笼,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尤为可贵的是,她风情万种的发髻上,插着三根美丽的银簪——这里有三株亭亭玉立、高大挺拔的南方红豆杉。在村口,在从九嶷山蜿蜒而下的三条小溪的交汇处,红豆杉那迷人的倩影使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驻足凝望、流连…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各种名目的节已多得不胜枚举,但以某种树作为节日名称的,却不多见。而把杨树以“节”的形式加以褒奖、推常,并以大肆繁衍、广泛利用为其“大旨”的,恐怕杨树是惟一得此殊荣的树种。  相似文献   

4.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神农架,总面积有3253平方公里,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森林茂密,是中国南北交汇地带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和世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仅树种就有1000多种,其中珙桐、水青树、香果树、连香树、鹅掌揪等,都是距今1000万年——8000万年的地质第三纪残留下来的珍稀树种,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3月24日,以“力行身边增绿,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在北京市大兴区南海子森林公园举行。来自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单位,以及北京市政府的202名省部级领导同志参加了义务植树,共栽下3470株油松、白皮松、银杏、白蜡、国槐等树木,  相似文献   

6.
李荣 《生态文化》2002,(2):63-63
在亚洲热带和澳大利亚的许多海岸线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植物——红树。红树,因树皮和木材中多含鞣质,以血红色的树皮得其美名,有人也称它为“红树林”。红树是长在海滨的一个独特的树种。那么,海潮长年不停息地冲击的海岸上和咸咸的海水中真能长树吗?回答是肯定的。红树虽然  相似文献   

7.
陈贵 《生态文化》2006,(3):24-27
古树,通常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百年时光,按20年一代计算,起码历经5代人。就是说,如果生长在庭院的百年以上古树,起码与曾祖、太祖、太爷是朋友,更何况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更是我们祖先的朋友。古树的存在,应当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古树的历史及现状古树是“活化石”、“活文物”。世界上最早出现树木的时间,可追溯到3.6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最早的代表树木是“石松”和“芦木”。到了石炭纪,便出现了以银杏为代表的古树木。其后,松柏目植物,如南洋杉、松树、冷杉、雪杉、落叶松、刺柏、巨杉等裸子类植物便相继出现。到了1…  相似文献   

8.
何锐 《生态文化》2013,(3):29-29
生态文化,其实中国古已有之。历代丈人雅士大都年睛山水,咏花颂草,把山川草木活灵活现地克隆到诗书画里,并赋之以人的精神气质。最受名人雅士青睐的树木,除了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外,便是柳树了。如果说松的风格是坚强,竹的风格是谦虚,梅的风格是贞洁,那么,柳的风恪便是柔弱了。柳树那纤弱婀娜的身姿、柔软飘逸的枝条,酷似亭亭玉立、秀发飘逸的女子,给风流才子以无尽的遐想,又转而将美女的秀眉称为“柳眉”,将美女的身腰称为“柳腰”。其实,看似柔弱的柳树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是适应性很强、极易扦插成活的树种。  相似文献   

9.
秦岭是昆仑山的东延余脉,地貌格局最早形成于第三纪早期,距今约6500万年。现今的秦岭雏形则出现在距今240万年的第四纪,保留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和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资源,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类群和第三纪古老孓遗植物,而且分化和产生了许多珍贵、特有种类。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最闻名的是银杏、珙桐,还有新近发现的红豆杉等。在陕西南部柞水县凤凰镇东园村荞麦沟阴坡凸住着一户极普遍的人家。这户主人的名字,叫陈永松,他房后有一株罕见的古树,当地人称作“野杉果王”,说是有两三千年了,一直都是这么大。实际上呢,它是一株冰川世纪保…  相似文献   

10.
泽飞 《生态文化》2011,(3):46-46
辽宁省盘锦市今年计划投资6.51亿元,建设双绕河、一统河和双台子河等7条水系绿化景观带,栽植杨树、垂柳、火炬树等,重现“一堤烟柳万丝垂”的景观。全市水系绿化景观设计总体按照两侧地理位置和环境面貌布置,因地制宜栽植乔、灌、花及彩叶树种;水系城镇及开发区景观段以自然为基调,  相似文献   

11.
感叹红叶     
红叶,也叫枫叶。植物的叶子秋天经霜之后,叶绿素消失花青素增多,绿叶变成了红叶。由于树种的不同,叶子红的颜色也不同。绚丽多彩的红叶把秋天打扮得更加灿烂辉煌。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红叶,观赏红叶,赞美红叶。唐朝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已流传了千年。红叶也带  相似文献   

12.
说槐     
李放 《生态文化》2012,(1):41-42
槐树,很普通也很多见,是一种大众性树种,为豆科植物。在我国,村庄、野地中槐树非常多,城市里大街小巷中的行道树也多有槐树。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2003,(1):62-62
树也有性别之分吗?回答是肯定的。树叶是树木的重要器官,树与太阳的接触是树叶,由于树木的习性不同,不同树木的叶子需光和耐光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根据树叶的需光和耐光的不同,就能分辨出树种的阴阳来。 阴性树喜欢生长在光照较弱的地方,像毛山榉、云杉、铁杉等。通常情况下,阴性树种的枝叶浓密,透光度小,树叶的颜色也比较深。而阳性树种喜欢生长在光照较强的地方,因为阳性树种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能生长得强壮,如果让它们生长在光照条件较弱的地方,它们就会发育不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4):55-55
陈谷嘉在《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撰文指出,“忠”被纳入了以“孝”为核心的规范体系。稽考历史,“忠”也是“孝”的引伸。“忠”字在中国古籍中出现很晚。。《尚书·盘庚》出现了“德”字,但无“忠”字。此篇商王训小民“设中于乃心”的“中”,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的基本含义是“宜”、“适宜”。它不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是分配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在“义”与礼法的关系上,一方面,“礼”以行“义”;另一方面,“义”以行“礼”。先秦儒家的礼法正义是由“道”、“仁”、“礼”、“义”等范畴整合而成的分配权利与义务的价值标准,实质上是一种秩序本位的身份正义。  相似文献   

17.
张云龙 《职业圈》2014,(4):30-31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就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8.
文字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文字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有人认为日元单位“円”是日本所造之字,也有人认为“円”是中国传入日本之字。较少人梳理曾作为货币单位的“円”“元”“圆”之关系,故本文主要结合文化语言学以及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着眼于中日货币单位之发展轨迹,试图探索“円”“元”“圓”之间的关系,就“円”为日本所造之字提出与以往不同的看法,并讨论中日汉字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万江心 《职业圈》2010,(1):34-37
“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是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道:一首一走.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