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曹怀宗 《甘肃教育》2006,(9B):11-11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和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2.
亚当和夏娃营造的伊甸园,被世人奉为爱的乐园,人间的天堂。不过这种用纯粹的爱情构筑的二人世界还称不上“完美家庭”。亚当和夏娃最为遗憾的是他们在被宙斯惩罚之前没能在那旖旎缠绵的爱情伊甸园中衍生出一种骨血相连的亲情——他们缺少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3.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和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今天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影视媒体的开放性影响,“性早熟”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据统计,女孩子初潮平均年龄已经提前到12岁,男孩子初次遗精的年龄平均在13岁。也就是说,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有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已属非常正常。在我对小学生日常用语和课外读物种类的调查中发现,“恋爱”…  相似文献   

4.
康妮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鄙视贵族阶级的虚伪,唾弃形同囚徒的贵妇人生活。她热爱生命,酷爱自然,执着追求个性自由和美好的爱情,执着追求完美的性爱,从而成为一个原型意义上的“夏娃”,肯定了“夏娃”的执着追求,歌颂了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将创世纪神话中的“伊甸园”、“人违背命令”、“神的宣判”、“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与“该隐和亚伯”五个直接反映并集中体现原始人眼中人与土地之关系的连续神话束作为一个整体,对创世纪神话中人与土地之关系进行阐释,论述创世纪神话中人与土地之关系在文学作品中的继承、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卡片     
《班主任》2011,(11)
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J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  相似文献   

7.
从2006年3月起,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10)班的王夏娃就陆续接到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九所美国著名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最终,王夏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要到麻省理工当‘超女’,将来做一名优秀的科技研究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郦腊凤 《教育文汇》2003,(12):19-19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在我们的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有些学校总喜欢禁止学生干什么事,不准怎么样,其结果是越禁止的书学生越想看,越禁止的事学生越想干。有许多书,学生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3月起,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10班的王夏娃就陆续接到麻省理工学院、宾西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9所美国著名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在众多光环的环抱下,王夏娃最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要到麻省理工学院当‘超女’,将来做一名优秀的科技研究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夏娃     
美丽的春姑娘悄悄走了,于是,六月、七月、八月,便成了夏娃的天地了。夏娃是一位画家,轻轻一抹,草儿更绿了,花儿更艳了。夏娃是一位设计师,巧手一挥,让荷花在水中挺立,让夜来香在晚风中飘溢。夏娃是一位农夫,夏天一到,把瓜果奉献给大地,把丰收赠给了人间,啊!夏娃真可爱!啊!夏娃真淘气!我们离不开夏娃!夏娃$江苏常州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六(1)班@陈扬帆  相似文献   

11.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诗经》三《颂》的本质特征。以上博《孔子诗论》释"颂"数语与相应诗篇相对照,在考查诗篇之义的基础上,考释《诗论》对《颂》的评语的含义,并纠正前贤之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4.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莫友芝《影山词》中对清代贵州的民俗文化多有描写,比如节日民俗中的除夕、元宵、七夕,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饮食、服饰,物质生产民俗中的养蚕,信仰民俗中的占卜等。  相似文献   

16.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卢梭的思想饱受争议,正确认识和评价卢梭的人性观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梭认为,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在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自然人”。与自然人性观相一致,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为了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应天性,给儿童自由。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锐 《集宁师专学报》2010,32(1):51-54,87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主导者究竟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对此问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传统的“马恩合作”说,二是“马克思独创”论,三是“恩格斯主导”说.通过对比《宣言》同其创作的主要参考素材《共产主义原理》,发现二者最根本的差异是《宣言》娴熟应用和阐述了唯物史观.据此,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便是《宣言》的思想主导者.而唯物史观的首次公开论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的,所以《形态》的创作者同《宣言》的创作者必然是一致的。《形态》是解开《宣言》“思想主导者之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可以发现,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具有显著的区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其区别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在本质上形成以下三个鲜明对照,即“同一与差异”、“现成与生成”和“封闭与开放”。其相通之处则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和共同的追求,即“具体的统一”、“过程的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有利于看清他们各自思维方式的深刻差异,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对生存和自由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