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而”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连词,不但出现频率高,延用时间长,且用法丰富.已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传世文献中的连词“而”,对出土文献,如金文所反映的其早期应用情况尚缺少足够的了解.本文即对金文中的连词“而”予以相应的研究.金文中“而”作为连词的出现频率虽不高,然却已经具备了后世其基本的用法,如可以分别见于具有并列、顺承、转折三种语义关系的复句中,起相应的连接作用.出现时间则限于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2.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连词作为虚词中重要的一种,有着重要的语法作用,而典型连词"而"使用最为灵活,较能反映连词使用情况。本文以《孟子》中连词"而"作为研究对象,看其在表示语义关系、连接成分有什么的特点,对相关的复音节连词"而后""然而""而况"进行分析,并将《孟子》与《论语》中这些词使用情况进行比对,进一步了解上古汉语中这些连词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对先秦文献的断代研究,向来是研究先秦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津梁。为研究先秦连词“而”的历时语法变化,我们对《周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七部先秦传世文献作了断代研究。除了对各文献历来的断代研究状况作了追溯以外,还对当前断代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于是”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连词,对其语义关系的认定有不同的说法。本文从语义类型、句法语义特点及与其他因果连词比较等几个角度对先秦汉语中的“于是”进行考察和探讨,认为在先秦“于是”已是一个语义关系复杂使用特点突出的连词。  相似文献   

5.
连词“而”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它是一种虚词,表达语句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不同关系,在小语课本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用于意义相反的词语之间,表示语义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了25个前语素为“不”“无”“非”的连词,这些连词按照表达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转折、假设、条件、递进四个类别。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对25个否定语素连词的语义信息量和句法位置进行分析,发现:否定语素连词的语义信息量和句法位置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否定语素连词后接成分的信息量越充足,越倾向于出现在后一分句,相反则倾向出现于前一分句。否定语素连词后接成分信息量不足时,否定语素连词与后接成分关系紧密;后接成分的信息量充足时,否定语素连词与后接成分关系相对松散。  相似文献   

7.
对先秦文献的断代研究,向来是研究先秦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津梁.为研究先秦连词"而"的历时语法变化,我们对《周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七部先秦传世文献作了断代研究.除了对各文献历来的断代研究状况作了追溯以外,还对当前断代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连词“而”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一个虚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在表达语句间不同关系方面,有以下几种用法:一、用于意义相反的词语之间,表示语义的转折。①仿佛我倒是从没到过中国的旅客,而·他是个热情的向导。(第九册《心愿》)②是的,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  相似文献   

9.
连词before在英语中使用广泛 ,既可以作介词、副词又可以作从属连词 ,其含义主要为“在……以前” ,表示时间、位置、方向和次序等。作为从属连词 ,before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给的before作连词时的释义只有两种 :一种用来表示时间的“在……以前” ;另一个是“与其……宁愿……”。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将连词before译成汉语时要根据英语原句的具体情况、句意及主从句之间的关系 ,使译文既符合汉语习惯 ,又不违背原文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连词be…  相似文献   

10.
连词”而”,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目的、因果、让步和条件等多种连接关系,而表示条件,又分必有和或有两种:用法灵活,解说众多。然而”众”说虽多,但也大同小异,独独忽略了假设连词’’而”,或混同为转折连词,或误解为人称代词,既不符合古代汉语史实,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现实。大有碍于我们对于古今假设连词”而”的认识和使用,须说个明白。  相似文献   

11.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连词“而”常被学生忽视。可是它又万万不可忽视。先看二例: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2、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游黄山记》)例一中的“而”译为“才”、“就”,连接“仓廪实”和“知礼节”这两个词组,表示条件关系,即在管仲看来,“仓廪实”是“知  相似文献   

12.
“若”是先秦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假设连词,偶尔也用作选择连词。选取先秦时期代表性文献《左传》和《国语》,对其中“若”的连词用法进行了全面地描写和比较,附带对性质来源相关的“如”的连词用法进行说明,可以总结其在两部文献乃至在先秦汉语中使用特点和语法功能,并可以为考辨《左传》《国语》的文献关系提供语言学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方言》卷六:“謇、展,难也。”郭璞注云:“难而雄也。”直到现在,没有人能对郭璞的注作出解释。本文认为,“难”,表示发怒,“而”作为连词的功能是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这两个并列成分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和相近的语义特征。因此,“雄”也应该表示发怒。在重庆话和历史文献中“雄”均可表“发怒”义。故“难而雄也”即怒也。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有“而”字的句式,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子何恃而往(《为学》)。这一类“而”,一般中学语文译注资料都归纳为:连词,表承接。如华中师院的《中学古文注释》一书即持此说。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中"而"宇的用法有三种.其主要用法是连词,此外,有时也用做代词或语气词."而"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41次,其中"而"作为连词共出现了308次,出现频率最高."而"宇除可连接并列和相承的两事外,还可以连接相反、修饰与被修饰的两事.此外,"而"宇本身在连接并列与转折的关系,偏正与顺承的关系时也会产生一些分歧,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其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使下文说的目的容易实现,可替换为“以便于”;另一种是单纯表示目的,不能替换为“以便于”。同时文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便”与“以便于”、“以”用法的区别以及“以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连词"而"所连接的成分最主要、最常用的是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VP和AP.在战国文献中,这类由VP或AP所构成的连词"而"的常用组合分布趋向一致,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上形成一些共同的结构特点,但战国初、战国中和战国末,这类常用组合带有不同的句法特征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汉语成语的固化方向是四个音节两个音步,要实现双音步,许多成语选择借助于连词“而”来完成。“而”作为衬词以“AB而C”和“A而BC”两种形式存在于成语中,也因此形成了两种重音模式,即[轻中轻重]和[中轻轻重]。  相似文献   

19.
而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意义丰富。而除了作第二人称代词用外,如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更多的是作连词用。作连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和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连词“而”的用法较复杂。兹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中出现的例句,试作简要说明。 [例1]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一夜的工作》) 这一句中的连词“而”表示转折,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不是一脉相承,事理上含有转折,“而”可解释为“却”、“可”。 [例2]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景阳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