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已往的新闻学研究中,关于新闻源和新闻源主体的问题,主要是在新闻业务(采写编范围)范围内进行探讨,理论新闻学则很少专门关注新闻源主体问题,更没有把新闻源主体作为新闻活动主体来对待。本文对新闻源主体作了初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2005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学术界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依然热烈,新闻侵权仍是新闻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还是主要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新闻侵权预防及应对研究、新闻侵权诉讼研究、新闻侵害肖像权研究、新闻侵害隐私研究等方面。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2005年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一案,法院最终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十日内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已经演变为一场对新闻源(信息源)的争夺战。可以说.谁抢占了新闻源的制高点.谁就为赢得新闻竞争奠定了基础。反之,则不可能赢得竞争。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和引用信源 记者获得信息的来源被称为新闻源.新闻源可以分为两类:(1)向记者提供信息的知情人、目击者、官员、学者专家或其他人员,即信源.在采访中,信源就是采访对象.(2)出版物、报纸、杂志、文件、论文等.这两类新闻源,一类是人,一类是物.两类新闻源相比,"人"提供的消息更重要、也更具有时效性、戏剧性.我们曾经讲过,新闻就是"他说",依靠他人提供的信息来构建新闻,既体现了新闻的功能,又突出了人物作为新闻事件主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杨丽娟名誉权案与知情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杨丽娟诉《南方周末》侵害名誉权案的判决用语,提出质疑。作者认为,2007年有关杨丽娟追星的新闻炒作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法院即使判决被告行为不构成侵权,也不应当颂扬其不符合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大连日报先后收到两件“新闻官司”的判决书,均判决作为被告的大连日报社等和记者、作者胜诉,从总编辑康健到报社上下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两起“新闻官司”,一起是香港格莲有限公司诉侵害名誉权案,如果不算1989年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诉《亚洲周刊》诽谤案(此案由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决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胜诉),那么该是我国首起涉外“新闻官司”。另一起是某基层干部诉侵害名誉权案,大连日报社等在一审中败诉,不服上诉,经二审法院重新审理,判决撤销原判,驳回这位基层干部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对法制新闻报道影响的表现在:网络聚焦法制议题,使个别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网络上的二级传播影响网民认知;网络极群化现象致使法制信息在特定网络群体中传播。因而,网络法制新闻报道面临新闻源可信度降低、泛娱乐化、侵害隐私权和干扰司法独立等问题的挑战。对此必须坚持新闻价值与法制价值的统一,以正面报道为主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严格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害;坚守新闻职业伦理道德,不干扰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突破,但也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中"人为因素"比重,导致了不良、不实乃至虚假新闻发生可能性的上升。要把握新闻策划的合理尺度,解决新闻策划中的诸多矛盾,就应该以"新闻源的开发"为切入点,明确"新闻源的开发"对新闻策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兵 《现代传播》2003,36(5):5-8
非典是一场真正的“天灾人祸”。对非典时期中国新闻传媒的角色与政府的传媒安排进行审视与评说十分必要。中国新闻传媒在非典前期不仅缺位 ,而且错位 ,其主要原因是新闻源的垄断和政府信息的不公开。部分官员的主仆易位导致公民的知情权受到侵害 ;只有归权于民 ,才能使新闻传媒拥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新闻传媒的告知、沟通、警示、教化功能在非典期间受到审视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也从中得到了检验  相似文献   

10.
南粤新闻界及演艺界又掀巨澜。轰动全国的“10万元征婚”事件的女主角——广州艺员李怡青,以“侵害名誉权”为由,一纸诉状将《南方日报》推上了被告席。 1999年3月17日,这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在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 是无耻的征婚骗局?还是蓄意的侵害名誉?是恶毒的人身攻击?还是正常的舆论监督?这真是一起难倒法官的新闻官司。 法庭上,双方律师舌战一天,精彩异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战况”之激烈、刺激,不逊色于任何一部叫座的商业片。 由于实在无法找到涉及到新闻方面的相关的法律依据,并且在全国更无判决此类案件的先例可循,所以,法官们无法在当日作出一审判决……  相似文献   

11.
孙波 《青年记者》2010,(14):72-73
侵权行为是指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以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侵权行为具体化至新闻法学领域即为新闻侵权行为。①侵权行为包括侵害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和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去年,石河子广播电台因散发声明而侵害了本台干部罗震东名誉权的案件终于终审结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1992年8月2日判决:石河子广播电台应向罗震东公开赔礼道歉,在收到判决后十日内,由该电台写出向罗震东致歉的声明,经石河子市人民法院审核后,在《石河子报》刊登;如该台不履行,则由原审法院将判决的扼要内容在当地登报公布,其费用由石河子广播电台承担。石河子广播电台逾期未履行高院判决,石河子市人民法院按高院判决,将判决扼要内容,在《石河子报》12月7日3版刊登。 1989年8月,有人揭发罗震东为劳改犯办保外就医假证明,受贿500元,罗被停止了工作。罗不服,  相似文献   

13.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法上的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使自己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实和理由。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者不完全成立。抗辩属于程序法范畴,法律赋予被告抗辩权利,既体现了程序公正,也是为了保证判决、裁定的公平合理。被告的抗辩,否定了原告不合理的诉讼请求。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违法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书面侮辱和诽谤是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行为方式。由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话语理论这一视角出发,考察新闻源对新闻话语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记者虽然是新闻话语的写作者,但他并非是话语的主体,他只不过是充当了编码者和代言者的角色,权威的新闻源才真正是新闻话语中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体在社会舆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闻也开始随着从媒体本位论转变为受众本位论,新闻的重点从传播者的角度为中心逐渐变成受众怎样利用媒体信息,从而在媒体的传播现象中获得信息满足,并根据这种媒体新闻来源确定大众传媒的成效,以及之后传媒的走向。基于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重要性的了解,继而提出了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特色现象,最后总结出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一系列理论性的介绍,能够对我国目前新闻传媒种种现实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对日后研究受众参与媒体的理论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2008,(9):65-68
建议稿条文十二、[承担责任的方式] 问:新闻作品侵害名誉权的,如何承担侵权责任? 答:新闻作品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首先适用公开赔礼道歉、发表更正报道以恢复名誉的方式承担责任。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有重大过错或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应适当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侵权行为是指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以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侵权行为具体化至新闻法学领域即为新闻侵权行为.①侵权行为包括侵害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和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侵害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介刊播失实新闻或虚假广告对群众的财产权利造成的间接侵害;二是抄袭剽窃造成对他人著作权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18.
历时2年7个月的广西乐业县人民检察院干部韦甫规诉乐业县广播电视局干部杨朝君和右江日报侵害名誉权一案,已于1月21日由百色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决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但对杨朝君、右江日报社、检察院三方各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大小判决不当。判决右江日报在头版刊登杨朝君、乐业县人民检察碗(第三人)及右江日报社为韦甫规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道歉声明,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线人与媒体新闻源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争使各媒体都想方设法开辟新的新闻来源.以提供新闻线索获取酬金为目的的"新闻线人"也应运而生,成为媒体新闻源竞争的生力军,给新闻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是,新闻线人身份和目的迥异,给媒体的新闻源管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前,央视女主持人文清状告重庆商报社名誉侵权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重庆商报社公开道歉两次,并赔偿文清精神损失等10万余元。至此,这个沸沸扬扬的案件暂告一段落,但法院的判决结果再次向新闻界同仁提出这些挥之不去的问题:在新闻侵权诉讼中,“过错”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究竟应该由谁对过错承担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