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有中西结合的痕迹。他的《人间词话》在结构上是围绕“境界说”展开的。“境界说”的突出特点是从诗人主体出发来论诗词境界,论述诗人观物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将中国诗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写境。这是“境界说”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高中诗词阅读鉴赏也常涉及,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蝶恋花满地霜花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1877—1927),一代国学大师,他著有《人间词话》、《人间词》,其核心理论是“境界说”,他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手稿》第三十五则)。这首《蝶恋花》是《人间词》中一首抒写人间离别之苦的词作,就王国维所提出的“境界说”而言,它的确是一首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论词,标举“境界说”,以为词作当以境界为最上,并分境界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此说为诗词赏鉴者奉为圭臬。文章即本斯旨,对唐宋名家之写月佳作,结合作者之境遇,略加赏析,以纪念这部不朽的名著问世95周年。  相似文献   

6.
郑大转 《文教资料》2007,(17):70-71
该文从什么是境界谈起,再谈到《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美学境界的比较辨析。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第十二则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主张意境说,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相似文献   

8.
论“无我之境”说的合理性金秋在《人间词话》这一著作中,王国维先生将“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类型,历来让学术界的传统型学者颇有微词,甚至认为:“其实一切文学本不可能有所谓无我之境”,所谓的“无我之境”是一种“唯心论调”(见郭绍虞主编...  相似文献   

9.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10.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庄子意境论出发,从中、西方文论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中有关“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三个美学概念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上进行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境界”这一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运用西方文艺理论进行结构和重建,成为他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本文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和“写境”等几个方面,对他的“境界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以“境界”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从“境界”说派生出来的“不隔”之说,是静安先生衡量词作的一条艺术标准。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只有“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无所谓“境界”了。就“隔”与“不隔”之别,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对《人间词话》第七则的分析,阐述其中蕴含的境界说观点,得出结论:王国维重用字与古人不同,而有其系统理论支持;用字是入口,境界全出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5.
领略求学三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理直清代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辑录了北宋词人晏殊、柳永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说明“求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后,学界便鲜有继续探索而出新说者.于永森《诗词曲学谈艺录》一书提出了“神味”说,在继承古代诗学审美理想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创新,以逻辑论证出“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才是文艺、人生和自我的最高境界,并提倡“深闳伟美,大气磅礴”偏于壮美的审美理想,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创造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7.
张劼 《现代语文》2006,(1):47-4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古人的词作谈了治学经验,概括为“三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词话,作运用具体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描述了做学问干事业的三个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的过程,激励了无数的学贤人发愤苦读,以至功成。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古人写词分为“有我”和“无我”两个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一分析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赏析中。以“有我”和“无我”的理论分析课文《消息二则》,应用于新闻教学,则是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