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反身词的重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维天 《中国语文》2012,(4):329-337,383,384
汉语的"自己"在语言类型学上是一个异数:时而在论元位置当照应词,时而在状语位置当焦点算子,甚至盘据左缘结构扮演言谈照应词的角色。本文指出这种善变性格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面向:亦即"自己"可重复出现形成两类特殊句式:一个属述谓用法,促成如"阿Q啊,自己很会照顾自己"的话题句;另一个属量化用法,促成如"自己犯了错,自己处理"的条件句。上述现象我们统称为反身重复,并将"自己"分析为受各类算子约束的变项,而非一般的照应词或反身状语。本文进而指出反身词与原位疑问词的通性与个性。此外,本文也希望通过反身词角色的地图,以形式手段凸显汉语分析性在语言类型学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3.
"自己"一词是20世纪末语言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简单反身代词的"自己"有其独特的历史来源和使用功能。而在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怀远方言中,"自己"一词却拥有超越反身代词的使用功能,即作为谓词,意义相当于汉语普通话中的"不客套、随意"。  相似文献   

4.
刘影 《文教资料》2008,(10):6-7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沉郁说"论词,他在当时词论已倡导"寄托、比兴、性情、风骚"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所主张的"厚"与"哀怨"融于其中,并用沉郁将之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词学理论体系--"沉郁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日源回归词"自由"的含义演变问题。"自由"一词原本存在于古汉语中,后传入日本,意为"不受限制和约束、自己作主"。近代日语用"自由"一词来翻译西方的"freedom"和"liberty",并把古汉语中"自由"一词的含义扩展到"在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不受限制""政治活动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哲学上指"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王奎光 《文教资料》2020,(6):35-36,76
悲情论、"造境"与"写境"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词论.饶宗颐从自己的词学观出发,对这三个词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并在批评中提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词学见解.饶宗颐的批评及词学见解对当代词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沉郁说"论词.他在当时词论已倡导"寄托、比兴、性情、风骚"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所主张的"厚"与"哀怨"融于其中,并用沉郁将之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词学理论体系--"沉郁说".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词中的"月"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词人借月抒发内心的悲愤、衬托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境、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月亮意象之所以成为船山词中的常见意象,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月亮意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船山词清雅刚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关于"自己"这个词,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主要是从"自己"作为非单纯的反身代词的语法功能的角度着手,而很少有学者从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探讨"自己"一词的形成机制。本文旨在通过对"自己"的演变过程的溯源来揭秘其形成并简要介绍其作为反身代词的不单纯之处。  相似文献   

10.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好词佳句本",老师也鼓励大家摘抄好词佳句。但好词佳句却不能拿来就用。如果直接套用,一是容易与别人"撞词撞句",二是并不能让你掌握描写的方法。当"好词佳句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还是写不出好句子。其实,只要动动脑筋,善于学习,我们也能写出自己的"好词佳句"。快跟着周.com,来打个描写的"翻身仗"吧!  相似文献   

11.
莫友芝和陶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友芝作为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取法不一,除中唐、宋诸大家外,还有陶渊明。莫友芝赏识陶渊明的性情、怀抱、才识,写作和陶诗是学陶表现之一。其和陶诗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他学陶而不为陶所拘囿,更多的是注重自我情怀的抒发。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语言艺术家,他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采用语用策略,其语用策略体现在语码策略、风格策略和修辞策略等方面。成功的语用策略为其教育思想的传扬,教育改革、社会改革理想的实现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陶行知语言文字观、语言风格、语用策略等的研究,是陶研工作向广度推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陶诗的矛盾     
陶诗的本身与阐释都存在许多矛盾与歧义,由于时代的治乱与批评方法的不同,陶诗歧义更在扩大,形成普遍性与反复性的规律。陶之名与字、生年、思想、仕与隐的目的,以及诗文风格、作年、主题至今仍有分歧。唐人以为他"未必能达道",北宋人则谓其不仅已得道,且与屈原、诸葛亮、张良、杜甫相提并论。南宋人则以不仕途二姓为主调。陶为人谨慎,诗文更是如此,凡言及出仕皆出低调。其次在创作方法上,尽量淡化豪气,收敛锋芒,磨钝字句棱角,故形成自然平淡之风格。再则酒在陶诗的意境和结构只有特殊的防护性,稀释政治色彩,属于淡化火气的清凉剂。还有继承《诗》《骚》比兴手法,特意模糊成游移喻体。所以陶诗形成一片静静沼泽,充满许多奇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石涛生活、艺术经历的深入研究 ,以新的视角去探讨其生活经历对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 ,重新认识石涛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创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石涛作为清初山水画名家,画风独具。他摆脱清初山水画家注重前人经典、因循守旧的思想,"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创作主体在画中的自我表现,"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在山水画中书写人生的悲欢历程。他的山水画,有对旧山河的留恋;有对"家非家","国非国",过去一切成烟云的清醒认识和冷静表达;还有对超脱尘世、追求生命真谛和宇宙奥秘的不懈努力。读石涛的作品,让人心灵慰籍,胸怀旷达,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16.
周涛的散文在当代散文界自成一家,其"重建精神家园"、"自由是散文的生命"和"没有大地就没有大文章"等有关散文创作的言论,道出了他对当代散文生态环境、散文家的责任、散文的文体改革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这对当代散文的发展变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也丰富了当代散文理论。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归去来兮辞》译文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林语堂的翻译观和他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推崇,然后分析了《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主要采用不同文本对比的方法分析总结了译文的语言特色和翻译技巧,同时探讨了大师的“雅健”风格,以求一窥大师的的翻译风采,激励自己和更多的人来学习研究大师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18.
陶诗平淡自然风格之成因,很大程度由其田园诗中真实的自我形象使然。即其诗作是诗人在躬耕自资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贯注了诗人对田园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实践去贴近田园、土地。因而,其田园诗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凸现了一个真实的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在于他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田园。  相似文献   

19.
既有的陶行知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进行解读和讨论,却忽略了对其教育管理思想的梳理与探析.这既不利于全面地把握陶行知的思想,也使得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价值无法彰显.与当下的教育管理学不同,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有着极强的教育学意味,它强调"管理"与"教育"的统一,坚持"自教育看管理"的思路,关注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这种教育学立场的教育管理学,能够中和既有教育管理学过重的管理学色彩,也可以化解现实中"管理"与"教育"相背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