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建斌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103-105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3.
纪智媛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5(1):64-66
法治作为社会理想出现在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的思想家、法学家都在不停地探索,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法治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立法、司法、守法的统一体,而每一环节都蕴涵着深刻的道德内涵,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道德是司法的保障,道德是守法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赵利 《太原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4,22(4):48-52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5.
6.
庄红蕾 《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8,11(2):1-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庄红蕾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20,(41)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同时这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为了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有必要加强对其规则意识的培养,法治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这方面无疑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场景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策略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从教材资源的应用、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法治意识的多方面渗透,对该领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11.
孟子性善说的阐发及其道德教化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砚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9,15(5):23-25
孟子的性善说是对人性的探讨,更是对人的自身价值、人格、道德以及人的精神境界的探讨。透过孟子性善说的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其蕴藏的人格道德教化涵义 相似文献
12.
刘雅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3):58-60
分析了德育的内涵,认为德育失真的根源是功利性德育观的侵蚀,指出了德育的审美必要性及其意蕴,深层次揭示了德育审美意蕴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认为"生活论德育"是德育教育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诉讼程式与服判机制不仅连接微观的纠纷解决,而且也是宏观法制(治)秩序建构的基石。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也应当在追求服判的目标指引下择取“程序法治化”的改革进路。 相似文献
14.
王海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22(3):21-24
本以健全的法制是现代社会明的基石的阐释为出发点,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观点力求作出科学的、概括的、系统的整合与论述。重点分析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前提与基础、具体措施、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学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参与的生活进行选择和引导。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对生活进行选择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与接触负面影响的关系;二是教育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三是实际效果与希望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先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
冲突法的作用在于就不同法律关系应适用的准据法,在内外国法律间作出选择。法律选择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当事人自主决定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公平原则和有效原则。前二者主要从选择的方法或途径上对准据法定位,后二者则从选择结果上对准据法定位。四个基本原则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法律选择的正确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法治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诉求,面临着法治成长资源缺乏、区域高等法治进程失衡等问题。推进高等教育法治进程,应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建构理性主义)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自然演进主义)两条路径去实现。 相似文献
18.
对2000年《立法法》进行修正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的应然回答。修正后的《立法法》从改善立法工作、促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完善法律工作的事前和事后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以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为依托,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及为建设法治中国立好章法、定下规矩。由于修正后的《立法法》仍存在立法权限划分不明确、行政立法程序不健全、法律解释制度不自洽、法律保留事项不充分等不足之处,所以,有必要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角度进行审视。对修正后的《立法法》进行再修正则应更符合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设法治中国,要求加强宪法实施,优化立法职权配置,保障行政立法参与,规范行政立法程序,健全法律解释制度,优化法律保留事项,以避免公民权益遭受侵害。 相似文献
19.
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1(4):11-1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论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法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本文结合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论述了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所需要具备的制度条件和思想条件,并结合我国目前现状说明法治国家建设的艰巨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