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国演义》和《平家物语》两部作品中都蕴含了对世事、人生无常的感叹,但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创作时代不同等原因,两者在对"无常"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三国演义》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出发,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无常",将"无常"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政治的腐败;《平家物语》从佛教的无常观出发,认为"无常"之所以产生,虽然与社会、个人的善恶有关,但决定因素在于人生本身的无常,具有一定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
"人生无常,历史无情"是苏童对《我的帝王生涯》的评价。所谓"无常"指的是在久远的时空和有限的生命之间,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不曾想过做帝王的端白偏偏坐上王位,对王位志在必得的端文却又与它失之交臂,而支配他们的就是无常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鲇鱼路径     
《初中生》2011,(16):19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近些年最为诡异无常的台风是"鲇鱼","无常"正是它的重要特征。"鲇鱼路径"是一种类似"我没去爱  相似文献   

6.
鸭长明所作的《方丈记》是日本中世随笔文学中的名篇,与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并称为"中世随笔文学的双璧"。他本人也被尊为"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鼻祖"。作品透露出鲜明浓郁的无常思想。但是他的无常思想及来迎思想都具有矛盾的一面。拙稿从长明个人生涯及作品《方丈记》两个角度探索了其无常思想、宗教思想的不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宫宁 《考试周刊》2014,(43):26-27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小说通过对三个重要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无常的美学观,体现了人生的虚空与无奈。以空灵和虚幻的景色为背景增添了悲观主义色彩,川端康成眼中的"美"是呈现在虚幻之中的美,而这种"美"又预示着"美"之必然无常、必然消亡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8.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古写本4532号,是敦煌五代时期历学家翟奉达为其亡母马氏追福的设斋功德经,卷前有题签,文曰:"《佛说无常经》第七卷为亡母追福,每斋一卷."第一卷是《佛说无常经》,首尾俱全,首题:"佛说无常经亦名三稽经",尾部有翟奉达亲笔题记:显德五年岁次戊午(758年)三月一日夜,家母阿婆马氏身故,至七日是开七斋.夫/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翟奉达忆念,敬写《无常经》一卷,敬画宝髻如来佛/  相似文献   

9.
甜梦里的你,落在这样一个奇幻的乐园。妖冶的天使和恶魔画着深黑的眼线,英俊深邃的王子,等待着公主的造访。男人们豪华精致的淡妆浓抹,带你畅游视觉的天空;女人们百变无常的换装,是一场沸腾的庆典。只需看一眼,一定会令你彻夜无眠!  相似文献   

10.
无常观是《徒然草》一书乃至作者兼好的中心思想之一。本文通过对第41段的考察,得出该段所反映的无常观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无常观,也是深受佛教影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的无常观。作者兼好没有对如何应对生死无常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法,反映出兼好的无常观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文学中涉及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众多宗教题材。在学者们对其基督教题材文学十分关注的情况下,对其佛教题材作品却鲜有涉及。事实上,芥川文学中涉及了诸多佛教"无常"思想。可以说,芥川文学佛教"无常"是触及芥川内心最根本的东西之一,亦是了解芥川及其文学的重要桥梁和钥匙,对全面认识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先生的所谓"体用不二"主要是指宇宙本体与人的道德良知之间具有同质性;他的"体用有分"的命题则是指本体能够恒常地保持其自性,而物质现象却是生灭无常的。然而,在论述"体用有分"的过程中,熊先生误将良知的发用这种精神现象与生灭无常的物质现象相混同,不作区分地视两种用均与体有分,这恰与其"体用不二"之说自相矛盾。熊先生的这一矛盾在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中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3.
张静春 《教书育人》2013,(26):59-60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不难看出领导在一个团队里的作用。就一个学校而言,校长是这个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校长能力的发挥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前途和未来。而水无常势,战无常法,时代在变,那么校长的思想和行动也应与时俱变,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么如何做一名新形势下的好校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14.
幼年时期的鲁迅在绍兴古越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对中国民间"无常"、"女吊"鬼的偏爱,日后东渡扶桑又对西方精神界的恶魔派诗人、哲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认同,这一先后承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中国"鬼"到西方"魔","无常-女吊"与"尼采-托尔斯泰"在精神气质上的结合发展了鲁迅思想中"个人-人道"的张力场,彰显了他在文化思想接受上一脉相承的叛逆性气质--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了跨越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正恶劣环境中的黑足猫在遥远的非洲南端,属于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的荒凉土地上,沙漠性的气候旱涝无常,酷热和严寒交替。这里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没有森林,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分布着稀树草原、灌丛、草地、半沙漠和沙漠等景观。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生活着世界上最小的猫科  相似文献   

16.
廖晓菲 《考试周刊》2015,(13):22-23
无常观是影响日本许多文学作品走向的观念之一,《方丈记》和《徒然草》更是其重要体现,这两部作品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日本人的无常观。日本学界,历来对这两部作品多有研究。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对无常进行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介绍,侧重对积极的无常观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7.
唐艺多 《文教资料》2009,(20):28-30
日本民族性格中有一种浓郁的无常之感,这种无常感影响着日本诗歌的选材和风格塑造.本文从无常感的产生原因,及其对日本民族性格、艺术的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马宝 《家教指南》2007,(5):42-43
冷热无常,气候干燥的春季,对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的婴幼儿来说,很容易因"上火"引起多种疾病。"上火"表现皮肤干燥:由于婴幼儿肌肤稚嫩,若长时间呆在湿度过低的环境中,皮肤很  相似文献   

19.
林清玄散文与禅宗文化息息相关,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其作品渗透出的对"无常"、"觉悟"、"烦恼"的审美体验,以及用返璞归真来对抗都市喧哗与浮躁的自然观,最终形成了其作品空灵飘逸的审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A5):25-26
文学的"超政治性"一直被视为日本文学的传统性格之一。在汉字文本和中国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日本文学虽很少涉及政治性或政治、社会等批判因素,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方丈记》作为隐逸文学思想实现日本化的标志性作品,贯穿其始终的佛教的无常思想与隐逸思想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但其细节描写中不乏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性因素"的体现。本文拟从《方丈记》记述的"灾厄"中的细节描写出发,分析其在揭示无常观之余所隐含的作者鸭长明虽身在乡野,但心系朝廷,关注时事,不失为社会人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政治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