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诗歌、散文、小说需要真本事,写新闻同样需要真本事。有人说,“新闻有啥难写的,把事情说清就行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人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就有亲身经历:以前我听广播、看报纸,也曾觉得写新闻容易,也想用自已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新人新事,心里还想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写那么三  相似文献   

2.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里描述月夜之景的一段文字。对此,有人提出疑问:“深夜怎闻蝉鸣声?”治学和创作向来严谨的朱自清,为进一步印证这一自  相似文献   

3.
夏夜,万籁俱寂,凉风习习,如水的月光静静地泻满田田荷叶上。此时,荷塘边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上,一位面目清秀的中年学者,正背着双手,颇有“盈盈公府步”之态,但神情十分专致,似乎在刻意倾听着什么,他在这里已经徘徊好久好久了,而且一连几天如此。这就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这儿干什么呢?原来,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问世后,赢得一片赞誉声。但也有读者对文中提到的“月夜蝉声”一事表示异议,便给朱自清来信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收到信后十分重视,为了弄清蝉在夜晚是否鸣叫的问题,朱自清先后请教了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昆虫专家,但是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于是便有了前文所  相似文献   

4.
读《说园》     
从《说园》这本书的书名看,好像并不能引起对它阅读的兴趣。《说园》,顾名思义无非是向人们介绍园林之美,以诱导人们去游览而已;或者是一本学术著作,非此行中人,是难以看得懂的。可是,这本很不起眼薄薄的书的作者,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园》,确实说的是园林建筑方而的事。对于园林建筑,我自然是一窍不通。可是,当我慕作者之名读了这本书之后,深深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美文享受。因为,陈先生的这本书,既不是一般园林导游之作,也不是园林建筑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文笔很美的散文集。朱自清先生把散文分为广义的和  相似文献   

5.
小中见大     
1963年上海出版的《丰子恺画集》中,丰子恺先生写了五首七言诗“代自序”。第二首是:“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后两句中的“小中见大”和“弦外余音”是作者对他的漫画两个艺术特点的概括。朱自清先生同丰子恺同在春晖中学教书,朱自清教国文,但对漫画也很有兴趣,他曾说:丰子恺的漫画“无论  相似文献   

6.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7.
柳家英 《津图学刊》1999,(3):102-104
我们生活在散文的世界,而随笔是散文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我们读《容斋随笔》,读《蒙田随笔》,读郁达夫、林语堂随笔,也读张中行、来新夏随笔。随笔的妙处全在一个“随”字:其文思,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一泻千里,意随笔到;其文字,或叙或议,不拘一格。生活中有了随笔,那种“风吹林响,泉激石鸣”的境界,便不再仅为写随笔的作家和学者所独享了。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曾相当推崇梁实秋的散文,以为它“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是的,当潮退岸阔,风清月朗之际,我们再来细缀慢嚼其蕴藉悠长、脍炙人口、在历史天平上仍不失其应有价值的散文佳构,  相似文献   

9.
朱正 《中国编辑》2005,(1):73-74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选集。说到选本,我就想起他创造的“碰本”这个名词。他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这篇文章里说:“我说的选本是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而言;至于随手检阅而得,只要是著名的人著名的篇。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11.
功德无量的文化工程──评《朱自清全集》张宗刚一提起朱自清,每一个人都会油然生出亲切与敬意,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都是读着朱先生的散文长大的。朱先生那优美流利的白话散文,实在称得上美文的经典。朱自清不但是作家,更是一位情操高洁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别解陈村说男女王乾荣《陈村日记》中的“望字拆字”,颇具情趣,读之令人捧腹。本人钦佩之余,对他所折的一些字,尚有一点别解,说出来供大家一笑,也望陆村先生批评。人陈村说它是人“稍息的姿势”,“头”和“手”被忽略了,“我们最看重的东西可以不算”。而“仓须注重的是人的直立,这是人最显著的特征”。我的别解——人,一徽是男人,一捺是女人。没有男女任何一方,也就没有人,男女相依相帮,才共同支撑起这个世界。而且人也作“4”,他的头其实是高昂的。当然,仓领似乎也有点“重男轻女”,他似乎也通伊甸国故事,那“一捺”女…  相似文献   

13.
杨权宾 《新闻世界》2004,(12):55-5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若是一个人眼中有神,大家会说他很有灵气,不呆板。消息(新闻)就好比报纸的眼睛。假如我们拿到一张报纸随眼看去,发现消息(新闻)寥寥几条,就会被读认为没看头。因为,现在的人们时间观念很强,看报纸主要的动机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新闻,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先生是一个自负而有趣的人,前几年读他与陈明的对谈录《浮生论学》时就有这种感觉,如今读《李泽厚近年答问录》,这种感觉又浮现出来。比如,当记者问他“能否对自己做个评价”时,李的回答是这样的:“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做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是‘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如果说读汪氏小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读汪氏散文我们享受的则是闲情逸致.  相似文献   

16.
知道胡兰成这个人,是从读他《论张爱玲》开始的。其论张爱玲的比喻着实吸引人:“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文章开首一句话就以“寸铁杀人”的威力,把张爱玲小说和散文的凄美和苍凉的底色极形象地勾勒出来。张爱  相似文献   

17.
徐学林 《出版史料》2004,(4):114-117
程晋芳(1718-1784年),原名志钥, 又名廷鐄,字鱼门,有蕺园、桂宦、勉行堂、三长物斋、勉行斋,歙县岑山渡人,居江都(今扬州市)。身材魁梧,人称美髯公,“蕺园”是少年时读明末蕺山刘念台先生列宗周《人谱》,仰慕其道德文章而自号;“桂宦”是藏书处,翁方纲在《程先生墓志铭》中说: “君有《桂宦书目》若干卷。桂宦者,君读书室名。”先世业盐,是两淮盐商世家,本人也从事盐业而成巨富。  相似文献   

18.
先驱的遗志     
夏晓虹先生的《晚清文人妇女观》,拜读一个多月了。不是一遍,而是两遍,还不算重复检阅的章节,片断。这是一本诚实、清明而令人百感交集的书。 人们常说,事实总不如字面来得漂亮。这是痛感我们中国人太擅长词令的呻吟,而且,再难堪的事实,还有“春秋笔法”。因此,但凡古人所谓“秉笔直书”,今人所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文字,总令人敬重,而且亲和。夏先生的《觉世与传世》是这样,现在这一本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冯玉贞 《大观周刊》2012,(30):230-230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工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识记和诵读,教学与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朱自清先生也曾指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研究表明,朗读时,声音可控制大脑皮层接受信息,使所读之物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排除杂念,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朗读其实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我们带入神奇的文学世界,为我们深刻理解文章打开一扇光亮的大门。  相似文献   

20.
一般人都知道“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一门科学。但是,“红学”一词最早出自何人之口,说起来,这还是一个笑话呢。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他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而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有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