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具体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形成了邓小平发展理论;江泽民同志作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理论体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进一步明确地提出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受到了当代社会发展新情况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在中国仍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进一步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关系来看待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其次,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最终要立足于时代和当代中国的实践,一是从现实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从学理方面,建构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屡屡创新的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又通过植根于实践的土壤、汲取鲜活的实践经验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瑞 《钦州学院学报》2010,25(2):109-1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加强理论宣传,培养造就一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  相似文献   

5.
2008年12月2-3日,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博士生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6.
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是有区别的,但是两者又相辅相成。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又指导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切实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新视角,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理论是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视阈,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自身的特点及变化、理论在两个领域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形式和机制等差别决定了理论传播的差异,因此理论在非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显性传播,而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隐性传播,通过文娱休闲活动载体隐性负载、内隐于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日常消费的合理建构、日常人际交往等活动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显著成就,充分彰显了自身价值和活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轨迹,突出地表现为遵循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立足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围绕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破解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提出的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是研究形态上进行转变,理论内容上进行创新,并对不同的受众进行解析。过程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采用民族化的表现形式,通俗化的语言,培养和造就大批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加大宣传力度,最终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普及和价值指导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人权,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考察当今世界人权问题,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揭示了当代中国人权的基本内涵,针对国际社会中有关人权问题的种种奇谈怪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国权(主权)高于人权,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深入开展人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推进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开启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援;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又促使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这种展开对有效地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假意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对感性的认识和中国画传统理论中感性的、经验性的性质为线索,借鉴阿多诺美学思想中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论,诠释对比中国画理论中“气韵生动”的概念和本雅明“灵韵”的概念,尝试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如何有效利用科学的理论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进行的思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和路径应做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大众化与人的社会化的有机统一、学理化与通俗化的辩证统一以及载体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文化多元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其实现路径包括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政策引导与制度规约相结合;价值关怀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注意规避四个误区,即思维上切忌两极化,对象上切忌笼统化,内容上切忌庸俗化,方式上切忌运动化。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属于不同的基木层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运作、发展中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体现邓小平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相互依存和协同动作、协调发展上,而不是表面文字上的“一致”和“统一”,无需人们刻意地去“体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昭示:紧跟历史时代是政治智慧的通则,历史时代决定了实践的意义,从而决定了理论的价值及认同。对理论的认同来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再度中国化不得不直面实践中的真实境遇,解决境遇中的挑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价值。以人为本,使大多数人民获益,从而增加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一种合规律的途径。这种认同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继续延伸的内在根据。同时,要警惕各种无谓争论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勇于创新,对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界定,努力践行两个大局思想的民族发展道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为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特点是聚焦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孙正聿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何萍的1949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任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是三种代表性的研究方式。虽然存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根本宗旨、基本目标,但是三者各具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总体特点、针对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基本原则和书写方式、具体使用的二级范式都存在差异,因此,三种研究方式各有其独立的学术价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