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何杰  朱琦 《江苏高教》2003,(3):81-84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中 ,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构成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体。本文对三种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师生关系以及管理四个方面 ,进行了内在联系和差异的比较研究 ,论析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中所出现的多样化、弹性化以及多种模式的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方式的多样化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标多样化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借鉴美日两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方式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必须构建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的衔接方式。改革学位授予制度、打破研究生教育的封闭性、构建多样化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基层组织形式是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4):77-83,76
该课题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包括研究生培养的形式、结构和途径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招生制度上,各发达国家形成了包含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后资格和研究生中间学位的完整学位体系;入学要求越来越开放和弹性化;高校具有录取选拔权和自主权。在培养特点上,各发达国家高校课程与教学方式灵活,出现了德国的讲座与研讨班形式、英国结构化修课式的教学典型、美国协作型的课程与教学形式;"质量"也一直是高校监督与评估的重点。在组织管理上,先后出现了德国高校的"洪堡式自我管理形式"、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以及跨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导师角色上,各国都很重视导师在引领学术研究、促进学生社会化以及道德影响三方面的责任;研究生培养由单一导师制向双导师制、联合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过渡,英国多数学校培养研究生甚至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团。在政府责任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大学具有较大自治权,而德国的研究生培养中国家控制与政府责任相对强势。  相似文献   

4.
选取美、英、德、法、日、韩、俄、印、巴西以及中国台湾为样本,分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和学生国籍结构的变化特点,为我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国际比较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共出现三种发展模式:二元制模式、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我国应该走多样化模式的道路,即依靠各种高等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状况及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各国高职发展的形式与途径均有所不同,办学模式也各具特点。但综观各国高职办学在办学主体与经费来源、教育对象与招生制度、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共同特征。本文就这些方面作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进行初步的国际比较研究,概述了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主体与经费来源。教育对象与招生制度,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共同特征,以期为我国发展高等职教提供一定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达国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推进其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中注重革新教师培养理念,培养反思研究型教师;上移教师培养规格,使得初任教师学历不断提高;拓展教师培养空间,形成了一体化开放合作的格局;并积极推进教师培养课程改革,提高预任教师综合素养。我国主要师范大学顺应世界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潮流,推出了“4 2”、“4 1 2”等教师教育模式。我们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及总结先行探索师范大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寻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以此三要素来对比分析我国与美国的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结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理出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落实培养目标,细化落实程序;改革招生入学,强化责任承担;以实践为导向,调整课程与教学;增强培养方式的灵活性,打造导师指导特色;革新培养评价,严格学位授予。  相似文献   

10.
培养模式是为实现蕴含一定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而对培养对象实施的标准化培养过程,这一过程由入学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制度和质量评估构成。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洲的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分析以及与我国情况相对比,提出以下主要建议:学术型硕士招生应注重研究能力的考察,培养过程中以参加科研活动为主、开设方法类课程、实施导师与指导小组结合的导师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则应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培养过程中以系统学习为主、并采用案例教学、导师选任上应聘请实务界专家指导;在质量保障上发挥以行业协会为主的社会组织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以此提高我国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个不受重视和相对薄弱的领域。近十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保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保障研究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实施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是学校研究生规模发展和质量保证的需要,二级管理的实施需要学校层面为学院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并且注重在管理观念、实施途径、管理机制和校园文化上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具有行业背景的教育中介组织因为最能体现职业特性,在西方高等教育较发达国家,已经成长为与政府、市场一起影响以职业性为特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最主要的力量之一,其作用已全面渗透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中。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规模发展、中介组织建设尚处于借鉴与探索的时期,如何结合本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完善中介组织建设将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今后一个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制度建设、中介组织自身建设以及中介组织对培养过程的参与是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介组织建设的三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宁 《高等理科教育》2006,(1):31-34,38
从宏观上来看,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主要有学徒型、专业型、协作型和教学型四种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种模式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线,而是相互交叉的,在招生与培养过程各个环节(指导方式、修业过程、论文要求、学位授予等)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借鉴,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分析了大工程观的产生背景和内涵.指出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适合中国工业实际的工程师",并从学位制度、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国际化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工程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东华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要,立足新科技革命,着眼破除研教间资源、项目和知识供给不足的障碍,充分发挥大平台、大项目和大团队在突破“卡脖子”技术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既着眼“时长”,更培养“专长”,加强“导师引领”和“自主训练”,打通“研、用、转、产”的科研人才训练路径,开创了引领纺织产业发展的“三大一长”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了支撑与引领纺织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探索了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也深化了对服务国家战略和立足特色行业布局与建强学科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泰国研究生教育在入学方式、培养模式和研究生教育的支持体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重视国际合作办学及学术交流、重视英语和计算机学习、重视科学研究和与社会合作、"短、平、快"办学等策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动力和保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者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经验和特色,并认为教育创新首先是管理 体制创新,其次是制度创新,它是研究生工作的动力和培养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贯通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研究生“贯通式”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它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越性,并揭示这一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盛兵 《教育研究》2005,26(11):55-58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尤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为重要。以往的研究注重概念分析、总结模式类型、侧重借鉴国外、关注层次类型,但缺乏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依据的重视和研究;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方面,忽视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背景相近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 尚未提出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有效模式。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划分依据研究,分层次探讨硕士生培养模式与博士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