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的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了解……掌握……在我国这是首次把“经历”这一过程性动词纳入了数学教学目标,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来了一次震撼性的冲击:新课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是我国首次把“经历”这一动词纳入数学教学目标,强调过程性,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来说,是一次震撼性的冲击,也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经历”不仅可以使他们亲自参与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  相似文献   

3.
&;lt;数学课程标准&;gt;总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是我国首次把“经历“这一动词纳入数学教学目标,强调过程性,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来说,是一次震撼性的冲击,也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以“经历”、“体验”、“探索”为标志的过程性目标.这些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的使用,规定了数学活动的内容、指向、目的和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过程性目标的阐述蕴含在知识技能目标等四个总目标中,例如知识技能目标包括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值得提出的是: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是我国首次把"经历"这一动词纳入数学教学目标,强调过程性,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来说,是一次震撼性的冲击,也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目标要体现多元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既使用了“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动词,同时还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由此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地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也是新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十分关注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考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在传统教…  相似文献   

7.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我国  相似文献   

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探索……,体验……,学习……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我国这是首次把"体验"这一过程性动词纳入了数学教学目标,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初步""、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认识来了一次震撼性的冲击:新课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的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的地位,明确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体验,积累经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分不开的。所以,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经历过程”、“关注过程性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新课标对于“过程”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虽然新课标下的“过程”也必然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但经历过程不仅仅就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本身带给学生的探索体验、尝试创新、实践机会以及发现的能力,远比那些具体的结果更为重要。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经历过程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双基”成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被视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副产品《。数学课程标准》为了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并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提出了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标准》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这里的“过程性目标”是《标准》区别于建国以来前几个教学大纲的一大亮点,是数学课程的崭新理念。虽然1992年、2000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都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词语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程郑 《四川教育》2004,(2):46-47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体系。作为数学教师,怎样适应这一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怎样的知识技能学习,才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我的回答是:进行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因为知识,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只有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这四个方向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的整体。”一种高质量的数学课堂生活应是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在不断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 了与“知识技能目标”并列的“过程性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数学活动,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  相似文献   

18.
从“方差”教学看过程性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标准》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1]这里的“过程性目标”是《标准》区别于建国以来前几个教学大纲的一大亮点,是数学课程的崭新理念.虽然1992年、2000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都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号角的吹响,全国上下都推行实施新课改.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即在进一步明确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经历”、“体验”和“探究”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在新“标准”目标中,  相似文献   

20.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词语,还引入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词语,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锻炼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本的思想,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