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展现了故乡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化道德的一步步衰落,是为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所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相似文献   

3.
故乡     
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中的故乡,这个故乡有名字,在大地上可以找到。大地域的故乡是省,然后具体到县、乡、村。为什么叫故乡,而没有叫"故省""故县"呢?那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定乡是自己的,省和县都跟自己没关系,那是国家的。乡村从古代开始,就是国家政权之外的自然自由空间,国家政权到县就终止了。县以下的乡村是亘古不变的民间。正是这个广大的民间使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保持稳定,朝代更替只是县以上的事,乡村依旧是乡村,就像山河依旧一样,乡村文化可以不受政权更替地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4.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湖北诗人田禾的《喊故乡》"是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爆发的热烈而深沉的乡村谣曲"。诗人直接触摸着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因此,诗作的情感力量是朴素、纯粹和真切的,足以唤醒那些多年来已经迷失在灯红酒绿里的乡村之子的沉睡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释比文化在羌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力量。释比文化有着自身的道德体系,它对人是一种"柔性约束",体现出一种"德治"式的治理,以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塑造社会伦理的功能,它同时还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因而有利于羌族乡村社会治理,为创新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指向,并最终促进羌区乡村社会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乡村教育活动中,乡村教师兼具多种文化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带有特定的文化使命。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教师逐步沦为了乡土社会的陌路人,其文化使命隐匿在狂飙的专业化进程之中。理清乡村教师的文化身份,可知他们的文化使命在于:开启乡村儿童知识视界,推动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促成乡土文化再生产。促成乡村教师文化使命的复归,政府要推行"乡土"指向的教师教育政策;学校要回归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再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小学语文》2012,(12):1-1
问读是愉快的,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思想是有力量的,作为思想载体的文字也是如此。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把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文字称之为黄钟大吕,《改造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文字。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文化的振兴和文化的自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对策的有效对接.如果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决,乡村振兴的发展是虚无的.不同参与者的平等"对话"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主体的"参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话、参与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通过自觉的"对话"与自觉的"参与"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也是民族...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描绘了新时期农村的经济变动而造成的乡村文化没落,捕捉到了转型期乡村的一种衰败的时代情趣,是当今乡村和农民的一幅真实的风景图。  相似文献   

10.
"故乡情结"一直是艾玛文学创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题,她笔下的"涔水镇"为当下文坛又贡献了一处值得探究的"文化原乡"。艾玛的文字流露着古典、绵柔、执着的气息,她试图用笔尖的温暖去救赎生活的苦难,从而在一花一草、一日三餐的平实生活中展示人物内心的惶惑与挣扎,以及人性深处的光芒。故乡的原风景、故乡的原乡人、故乡的逃离者,这三者构成了艾玛"故乡情结"的主体元素。  相似文献   

11.
人物报道是所有新闻报道中最吸引人同时也最具有欣赏价值的一种报道。人物通讯作为人物报道的一种,更能够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播文化与价值。从张严平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人物的"真"和"爱",看到她用心去感知采访者的内心,并运用朴素的文字,灵活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叙述视角使人物的形象得到全面的呈现。本文通过对张严平作品的研读,以期能对其作品的通讯特色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12.
封面作为新文学副文本,蕴含独特内涵,但萧红设计的《生死场》初版封面,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处于“失语”状态。图画是作家对作品内容或主旨的另一种形象表达,能补文字之不及。因此,萧红设计的封面也存在意蕴,具体表现为“人与动物共同体”、“天—人”关系的失衡、黑土与母系、萨满文化与故乡的生命思考。这些表达也在正文本中得到印证,正、副文本产生了互文。  相似文献   

13.
    
朴实的文字.简单的故事,但其中流露出的感情却比用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文章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作者也像生活在乡村的顺子,早已将故乡那份和着泥土味道的朴实情感深深地刻进自己的骨血之中,也正因如此,才能让读的人感受到简单中的那份真挚。  相似文献   

14.
莫言给我的印象是朴素的,读他的文字,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浓厚的乡村味道。从《红高梁》到《透明的红萝卜》,从《丰乳肥臀》到《檀香刑》,莫言用幽默的语言所讲述的奇特故事,每一次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和阅读的快感。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这些见证了他笔下文字的复杂和广阔。  相似文献   

15.
民俗客栈是以当地自然环境气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旅游开发品种之一,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开发、再生产后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路径之一。而且这一"创意"既有民俗文化的底蕴,也体现出人、文化、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桐梓县的红苗客栈个案即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读王往的这篇小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在知识分子“我”的视野中,故乡是贫穷破败的故乡,乡土中国的农民是愚昧麻木的灵魂,因此,“我”的还乡是无奈的、忧郁的精神之旅,其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的文化批判。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然十分发达,但人类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渴望飘荡的生命能找到得以安放的居所。让生命安宁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为城市具有暂时的偶然性,没有稳定的元素供人体味,也就没有固定的文化形态,所以在其意义上不能承载起精神之乡的功能。而乡村以其独有的特质,似乎可以作为生命的最后归宿。刘亮程在一次访谈中也曾说过:"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居所。"  相似文献   

19.
故乡     
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中的故乡,这个故乡有名字,在大地上可以找到.大地域的故乡是省,然后具体到县、乡、村.为什么叫故乡,而没有叫"故省" "故县"呢?那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定乡是自己的,省和县都跟自己没关系,那是国家的.乡村从古代开始,就是国家政权之外的自然自由空间,国家政权到县就终止了.县以下的乡村是亘古不变的民间.正是这个广大的民间使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保持稳定,朝代更替只是县以上的事,乡村依旧是乡村,就像山河依旧一样,乡村文化可以不受政权更替地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20.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对于作者萧红,我们并不陌生,四年级时曾经学过她的《火烧云》,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在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对萧红来说,祖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