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编辑或记者面对一条新闻时,必须分析判断其价值的大小,较强的判断力,能使我们准确地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捞到“大鱼”“活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有许多通讯员谈到,自己生活在基层,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很多,其中不乏新闻线索,有的还是有一定分量的重大新闻线索,一可有些通讯员却熟视无睹,没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而有的记者来到基层,蹲上一两天,从一个小小的连队就能抓到几条“活鱼”甚至是“大鱼”。为什么呢?这里除了有些通讯员整天身处其中容易产生感觉、知觉、视觉和敏感性疲劳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在新闻写作中选角度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记者、通讯员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出了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4.
党报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指那些题材重要、有分量的新闻。抓出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经常期待的。驻地记者只要思路对头,下苦功夫,就可以抓到“重头货”。  相似文献   

5.
要写出好的消息,就得抓住“三个点”——价值点、关键点和鲜亮点。价值点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它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开掘;关键点是新闻发展的节点,是新闻中的精彩时刻,抓住了这一刻,往往就抓住了新闻的灵魂;鲜亮点在本文中指向对新闻的表达,好的表达形成好的作品,好作品既能充分反映新闻的价值,又能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最终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得好:“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这是记者的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就曾说:“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  相似文献   

8.
成都商报创立三年多采,编采人员对什么是新闻、怎样抓新闻、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探索,确立了我们的认识。记得办报之初,由于大多数人员几乎从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只是凭着对报纸的新鲜感和对新闻的满腔热情,只抓住一些社会热点进行铺排式的炒作。一般是先由编辑闭门造车搞所谓的“策划”,然后让记者按图索驶进行采访。回来后再由编辑加工,为之取一个响亮的标题便推将出去。这种“新闻”枯燥乏味,广大市民更是不属于此。我们又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这种情况大约延续到1995年的9月。1995年9月,…  相似文献   

9.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10.
新闻改革的呐喊,现场新闻的呼唤,促使大批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到新闻的活水源头去捕捞“活鱼”。然而尽管新闻现场的客观存在对每一个记者是“老少无欺”的,可每一个记者对现场的反映却不是绝对公平合理的。同样的现场,记者的眼力不同,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可能有眼无珠,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的可能慧眼独具,敏锐地抓住具有价值的新闻。现场采访既是对记者现场观察能力的锻炼,又是对记者选择、摄取能力的严峻考验。有人认为,到了现场,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12.
何为新闻判断力 新闻判断力是编辑记者在选题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何谓新闻判断力?有些学者称之为"新闻嗅觉"、"新闻鼻",即新闻敏感. 总的来说,新闻敏感是记者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目光敏锐、反应敏捷,善于从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电视记者尤其要具备这种能力,现场事件或人物的同期声就是正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判断该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迅速在脑子里形成思路,在采访过程中提炼主题,使其所选的材料,包括同期声和现场,都紧紧围绕主题.  相似文献   

13.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条新闻,角度不同,挖掘的深浅就不同,新闻价值也就不同。因此,新闻角度的选择在新闻写作中就显得至关重要。角度的选择是深化新闻的重要一环。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是否深刻、能否成功的关键。优秀的记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 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采用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取决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方向来自于新闻发现。如何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发现新闻,并迅速作出判断、报道,能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衡量一个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鉴别能力的试金石。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大多有过这种感受:一次采访之后,有些素材总觉得留着会有用场,因此弃之不甘,萦萦于怀。这种日积月累的新闻素材“剩余”,就构成了记者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如何适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新闻资源、多重挖掘新闻资源的价值,有一个方法问题。新闻信息资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属于一般现象,是记者直接看到的、听到的感性东西;对于这些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新闻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地方台记者由于身处新闻宣传报道的基层,在及时挖掘鲜活新闻素材,写出“三贴近”的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陈颂英 《新闻窗》2005,(5):10-11
“视觉新闻”是著名记者穆青同志提出的一个新闻写作命题,为的是使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吸引力。特别是在“电视统治一切”的传媒时代,对报纸、广播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声有色的鲜活报道,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而写好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要通过精彩的细节描述,去抓住受众的感觉。张善炬同志提出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是切中要旨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8.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9.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我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平时喜欢写些小报道、小文章,可从来都是自写自感,而不敢拿给领导和同志们看,更没勇气寄到报社去,请问,我该怎样克服这种“稿子怕人看”的心理障碍呢?学员杨洪亮杨洪亮同志:据我所知,在初学写作者中,“稿子怕人看”的现象是很多的。要说这种现象好的一面,那就是凡“稿子怕人看”的同志,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写稿子是“人软货松”,不好意思将稿子拿给别人品头论足,更怕稿子寄出去后“泥牛入海无消息”,干落个丢人现眼,自找没趣。说穿了,这是一种虚荣。C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