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方言是其"土气息、泥滋味"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史上,乡土小说家、评论家大都审慎而艺术地运用方言,方言在乡土小说中也具有多重审美内涵。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时,方言却只简单地成为作者创作、思想立场的表征。在十七年乡土小说中,方言泛滥与审美质素的消弭成为一个饱含思想史命题的语言症候。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大量运用湘西方言,增强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独特魅力.使沈从文小说的前期创作更富有感染力,随着沈从文离乡日久,方言的运用也就在沈氏后期创作中被逐渐淡化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这部方言作品的分析,发现作品展示了方言下新世纪乡土的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作家完全使用方言时不自觉地对乡土封建宗法制的美化,对男权意识的无意识认同,以及方言审丑效果而获得对整个乡土的真实性的表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示了新世纪乡土现代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4.
《笑也流泪》描写了益阳某水乡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历史风云,其重要特色之一是大量描写乡土风情、民间风俗,开辟了自己的艺术空间。作者采集乡土民俗资料时,自觉学习了益阳著名作家周立波写《山乡巨变》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乡土题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热点,但是,在当代农村发生了强烈变化的情况之下,许多的作家及其作品开始陷入大众文化消费的陷阱之中。乡土小说的原创性程度降低,生命力减弱,但是在夏天敏先生的作品中,对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建设的关注,对西方优秀手法的借鉴和共时性叙述的运用,显露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双重突破,代表着正在崛起的昭通作家群的坚实力量。  相似文献   

6.
周立波的小说创作与益阳山水、民俗等具有血肉相联的关系,对益阳的自然地理状貌,传统风俗民情,以及益阳本土方言都作了生动全面的反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小说对乡土的书写从描写乡土悲剧、表现不尽意的人生,对底层人生、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描写以及淡化背景、凸显权力的文革时间和背景的处理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毕飞宇作为当代作家独特的面对乡土、想象乡土和描写乡土的方法.分析毕飞宇乡土书写方式,展示作家蕴含在作品之中独特的文学理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并积淀着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乡土文学作家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的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该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湖南典型的乡土作家杨克祥的作品,探索方言等地域性极强、特色鲜明的语言为扩大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土小说派是现代文学史上形成的第一个小说流派,他们的主力是来自浙江东部的热血青年,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虽然乡土小说在艺术上还有所缺陷,但作家们饱含着的对故乡的深情则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周立波的乡土小说采取寓政治风云于民俗风情的艺术表现方法,充分真实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风貌和这一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失误。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形象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