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胡丹 《东南传播》2012,(11):141-142
何心冷,民国著名的副刊编辑,他一生为副刊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大公报》任职期间,何心冷创办了"电影"副刊,用以发表影评与影片讯息。在"电影"副刊中,何心冷对于20世纪初期我国电影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中.他深刻论述了报纸副刊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读者至上的副刊编辑观;追求文学超脱性,旨在建立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坚持只认作品不认人,作品能修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他要求编者谨守职业的尊严,对副刊版面编排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3.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又是风格独异的报刊编辑。但长期以来,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经常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探析的焦点,而他作为副刊编辑的一面却很少有人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史实为依据,对其在《大公报·小公园》(以下简称为《小公园》)副刊的编辑实践作以系统梳理,以启迪今日之编辑出版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介绍了新闻工作者、副刊编辑家柯灵的报纸观及副刊编辑思想;柯灵对报纸认识的"民心"观,副刊编辑的"读者"观,使他办出了关注生活、立足现实、仗义敢言的特色副刊;柯灵的报学理念和副刊经验,对今天的报人应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和历史研究学者蜚声中外,代表作有《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同时,他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身份——编辑。他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近40年,主持编辑的报刊达10余种,以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闻名,对北方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副刊编辑思想和实践对今天的图书与报刊编辑出版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有这样一位报人:他有着宽阔的前额,炯炯有神的眼睛,略微矮胖的身躯,上唇蓄着一排短髭,下巴留着一撮山羊胡,面目和善,总是笑嘻嘻的。他就是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因其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副刊编辑工作,且贡献较大,创意尤多,故人称“副刊大王”。“五四”时期名的《晨报副刊》就在其主编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戈公振先生对其评价道:“以言副刊之精彩,举国无其匹也。”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为个案,把副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方式,从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这一视角,探讨副刊文化主体的形成,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副刊编辑理念、编辑形态等文本建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红学家吴晓铃先生,经常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居京琐记”、“散文”等栏目撰稿。他的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他每次给编辑部寄来的稿件及附言,都是一笔一划写的,清清楚楚,倍受编辑们的钦佩。吴先生对戏曲艺术颇有研究,造诣很深,被聘为《戏剧电影报》的编委。他也常常给《戏剧电影报》撰稿。近日,我在一次活动中与《戏剧电影报》的编辑坐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日益挑战纸媒的生存,媒介融合是一种趋势,但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也是当下各媒介必须面对的问题.纸媒的发展除深度开掘,还有一个法宝就是重新重视副刊.新闻史上的名记者严怪愚在鱼龙混杂的媒介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副刊理念,如副刊要承担传播、传承文化的使命,副刊虽以读者为中心,但不能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副刊应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发扬本地文化等.他的理念贯穿于长沙《力报》的副刊园地,成就了该报的辉煌,为湖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对严怪愚副刊编辑理念的考察,或许能够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建章,郑州晚报杂文编辑.他虽说比我年轻许多,但生活经历有若干部分都和我相仿佛;有军队生活史;当报纸副刊编辑;喜欢并在写作杂文.正由于我对后两者(报刊编辑和杂文作者)有较长时间的体验,对于当编辑和当作者的甘苦至今历历在心.由此,和他自相识而相熟而建立友谊,使绝非偶然了!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大亨默多克曾放言说,报纸带来的滚滚利润就像"流满金子的河流"。此话刚说完没几年,面临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他又再表示,有时候河水也会枯竭。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和传媒环境的快速变化,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中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传统纸媒的副刊和副刊编辑如何转型?这是摆在每个副刊编辑面前一道实实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副刊编辑需建立"消除侥幸、熟悉技术、揣摩规律、构建平台、内容至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人的眼里,做报纸副刊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用红笔在上面圈圈删删,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做一名合格的报纸副刊编辑,绝非易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很多人成了大家、名家.<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的副刊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报纸的副刊,对正刊来说,所起的已不是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一张报纸的副刊能办到这种程度,当然是编辑的功劳.只有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办出让读者喜爱的副刊.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文学副刊普遍存在格调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在情感观念上的起伏变迁视而不见,认为小小的副刊无法担此重任-而对生活中的小情调、小情感,却极尽铺张与渲染.这显然是文学副刊的误区,要让文学副刊真正成为反映社会文化思想的标尺,就要求编辑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副刊,在革新求变中为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4.
副刊三问     
李伟明 《新闻窗》2012,(5):57-58
由于笔者做过较长时间的副刊编辑,又是副刊的热心作者,且一直是副刊的忠实读者,虽说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不再具体从事副刊编辑工作,但对报纸副刊的感情不变,故以书面形式提出如下问题,看看是否值得副刊界同仁关注或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喻频莲 《编辑之友》2011,(12):93-95
我国报纸副刊编辑思想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自诞生100多年来,我国报纸副刊编辑思想异彩纷呈,流变多姿。虽然历时久远,纷繁乱象,但副刊编辑的"把关"标准,却是有脉可循,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规律性。探究其编辑思想的发展动因,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获得对当下副刊编辑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以通俗小说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晓,事实上一生著有数百万字新闻评论作品的他,更是一名出色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从1918年开始记者生涯,到1948年秋辞去北平<新民报>的编辑职务,张恨水从事报业工作达30年之久.他干过记者、副刊编辑和主笔,任过副总编辑、总编辑、报社社长,在新闻界有"全能报人"之称.  相似文献   

17.
一个报纸副刊编辑是否称职,评判标准很多,但最根本要看他是否具备这样三种意识:作者群体意识、业务过硬意识和精制标题意识(或叫画龙点睛意识)。 1.要确立拥有作者的群体意识。报纸副刊和正刊的作者队伍不尽相同。正刊除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记者外,还有一个可观的有组织有领导的自上而下的通讯网络和通讯员队伍。副刊没有这个。它主要靠自由来稿和重点约稿,这就要求副刊编辑广泛自觉地联系群众,团结作者,及时热情地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小说大师,而事实上,新闻记者才是他的正业,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在整个报业生涯中,他的支撑点都落在报纸副刊上。目前,学界关于张恨水新闻思想的研究不多,本文着重探讨张恨水在编辑副刊的实践中形成的主要新闻思想,包括以小说反映社会新闻事实,予副刊以鲜明的新闻性;重视副刊的舆论监督作用;主张新闻自由等。  相似文献   

19.
张莉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64-165
报纸副刊应与正刊同步,是正刊的延伸,副刊亦应体现其新闻性,并使之与文艺性相结合.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以及提高编辑的自身素质是保证副刊与正刊正确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吴明明 《传媒》2000,(1):20-21
文艺副刊是报纸的传统项目.作为副刊编辑,所做的工作便是对种种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征集、选择、整理、加工,最后使其刊发于报纸,进入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