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生于400年前的伦勃朗有一专门绘画肖像的爱好。他的自画像是一个卷曲头发,脸颊宽厚,充满自信的年轻人,他的创作使史学家发现,伦勃朗颇具抱负和理想,然而,更多观众通过荷兰举行的大型伦勃朗艺术展认为,这位艺术家更像一位荷兰老大叔。[编按]  相似文献   

2.
醉绿     
我和朋友去新加坡一处有欧洲特色的所在“荷兰律”。荷兰津这3个字很有点神秘感,所以很吸引我去。这“律”是什么意思?我知道街呵、路呵、场呵、镇呵,可这个“律”是个什么呢?到了荷兰律一看,明明白白用英文写着“荷兰路”。英语的“Road”中文的“路”,闽南话念作“律”,于是叫作“荷兰律”。那么,我北京家那边的团结湖路就是“团结湖律”了?团结湖律——果然有了神秘感。上海人讲北京话容易讲串了、讲跑了,新加坡人把英语、中文、马来语等串着用,更满洒更自如。多一种语言就多一层聪明。和新加坡语言的多姿多彩反差很大的,是…  相似文献   

3.
荷兰漫笔     
云王 《世界文化》2006,(4):32-34
阴露中的绚丽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目前不但是世界第六产茶国,而且也是一个茶叶消费大国。该国人均年饮用茶叶达1公斤左右,每年需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进口各类茶叶10万吨。然而,该国的饮茶、种茶历史只有300多年,其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在问世纪初由中国传播去的。从而使中俄茶文化结下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家文化是通样传入俄国的?中国茶叶于公元1612年传到欧洲。最初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中国的茶叶带入荷兰,荷兰的上流社会逐渐流行饮茶。然而,最早向欧洲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入是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晓,他在1559年间所著的《茶之摘记》、《国…  相似文献   

5.
访伦勃朗的故居田土摘译画家伦勃朗(Rembrandt)的一生正处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他生于1606年,卒于1669年,享年63岁。伦勃朗的“伦”字,源于莱茵河,德语的“莱茵”(Rhein)在荷兰语里读成“伦(Rijn),Rem-brandt用东方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创造了古老、辉煌的华夏文化,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瑰丽斑斓的姿彩,使不少外国有识之土为之倾倒,荷兰王国著名汉学家高罗佩博士便是其中的一位。高罗佩天资聪颖,著述甚丰。他通晓14种语言,对汉语研究造诣很深,能够运用汉语熟练地写作中国旧体诗词。他热爱华夏文化,毕生潜心研究。荷兰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兴趣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高罗佩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雅集琴棋书画1938年,高罗佩在荷兰驻日本使馆工作期间,他庆幸能接触中华文化,为中国的古琴及其艺术所深深吸引。工作之…  相似文献   

7.
美术研究专家们一直在试图了解:一个画家(他或她)是如何形成各自的画风的。近几年来,医生们也参加到美术研究专家这一行列去研究一个画家的画风究竟是受何种影响而形成的。他们一直迷惑不解的是:十九世纪的荷兰画家温桑·凡高为什么总在他的画面上用了如此多的黄颜色?他们还提出:凡高为什么会在所画的物体四周画上一些异乎寻常的光环?有些美术研究专家认为,这些手法是凡高想象力的体现,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位荷兰画家患有眼疾,因而使得他无法看清东西。但一位名叫托马斯·利佛斯的美国医生说:凡高之所以这样作画,是一种洋地黄药物在起作用。现在,医生用洋地黄这种药物治心脏病,但在十九世纪,这  相似文献   

8.
凡·高的初恋晏方编译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的初恋是在布列克斯敦。1873年春,这位年轻的荷兰人20岁生日刚过几个星期就到了伦敦,为科文特加登一个艺术品商人工作。他住的是伦敦哈克福德路87号劳埃厄家,就在那里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  相似文献   

9.
著名畅销书作家房龙,虽说入籍美国,但却是地地道道的荷兰人,伟大的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虽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血管里却流淌着荷兰人的血。罗斯福的七世祖先克莱斯·梅尔滕森·范·罗斯福,于1620年与一百多名欧洲移民,乘“五月花号”帆船从荷兰移居北美大陆,1644年左右,在新尼德兰定居。所以,罗斯福是荷兰移民的后裔,他曾亲切地称房龙是他的“荷兰同胞”。这两个“荷兰同胞”同年同月出生,房龙于1882年1月14日降临人世,罗斯福于1882年1月30日来到人间。出生时房龙有9磅重,而罗斯福足足10磅。当他们相识于哈佛大学,成为同窗好友时,房…  相似文献   

10.
荷兰人得天独厚,生活在仙境般的环境里。蓝天白云下,到处是风车、牛群、鲜花、海鸟、渔帆。这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荷兰画派,培育出众多的绘画大师。诸如17世纪的伦勃朗、哈尔斯、范梅尔及后来的凡高等,都是享誉世界的大师。荷兰绘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大多基革于阿姆斯特丹的国家博物馆里。因此,人们说,到了阿姆斯特丹,不到国家博物馆去欣赏荷兰画派的名画,犹如到了巴黎而未去卢浮宫一样,那将会终生遗憾。我很庆幸,10年间曾两次进馆参观,受益匪浅。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博物馆和文化设施林立的博物馆广场,靠近一条运河。博…  相似文献   

11.
古时为使棉布和麻布变白,得花费很长时间。用清净的河水将麻布洗完之后,晾在野地上让日光晒,等着它一点一点变白。后来发现将布放在灰水里泡过之后,可以缩短变白的时间。在欧洲发明了用变质发酸的牛奶洗布的方法。肥皂早就有了,就用奶和肥皂交替地洗,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漂白的时间,就这样也得数月之后。这项发明是盛产牛奶的荷兰搞出来的,因为荷兰人对外严守漂白方法的秘密,而麻布必须漂白之后方可使用,所以欧洲人得远道去荷兰漂白布匹。18世纪,荷兰的漂白工人不少去了英国,英国也能漂布了,但漂白的时间并未因此而缩短。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故事》使房龙走向了成功,同时也在读者和评论家的心目中,形成了房龙是少儿读物作家、通俗作家的定式。即使他以严肃题材,写出了17世纪荷兰美洲殖民总督彼得·斯特伊弗桑特的传记,也被评论家不公的判定为儿童读物。《国民》杂志上的一篇书评文章说:“他那通俗易懂的文字,就像是写给孩子看的。”房龙认为“通俗作家”的帽子矮化了他,使他心里失去了平衡。  相似文献   

13.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巴洛克时期的荷兰画家,1632年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小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作品多以描绘风俗市井生活为主,画中女性角色颇多。她们或神态端庄、或柔和、或清丽,关于这些模特儿的身份并无记载。维米尔遗留的作品不多,有关他的生平也很有限。  相似文献   

14.
陈又林 《世界文化》2007,(12):32-32
荷兰位于西欧中部大西洋沿岸,紧靠大海,地势低下,素称“低洼之国”。因境内既无山峦,也少飞流瀑布,尽是一派平野。但是,池沼湖泊,星罗棋布;河流渠道,纵横交错。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荷兰人有培养花草的风尚,家家户户,无不养花。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题材较之以往大为扩充。作为欧洲最好的园艺师,荷兰人对花卉有着特别爱好,荷兰人对花卉题材的绘画也是情有独钟的。  相似文献   

15.
阿黑戒赌     
桃花(从房里走出来,发现黑狗又不在家,很生气地)黑狗!黑狗!这个挨刀的,又跑到哪里去喽,肯定又是去打麻将去了。唉!大家不晓得,我桃花不知道是哪辈子做了缺德事,今生招了这么个好喝、好抽、好赌的男人。噫!他莫又把我到娘家借来的几佰块钱又拿去打麻将喽。(转身打开抽屉)我的天!这个挨刀的,我才去喂得个猪,钱都被他偷走了,明天我拿什么去给孩子报名读书呀!(转身坐在椅子上,伤心地说)等他回来,我非剥下他的狗皮不可。  相似文献   

16.
龙彼得,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不错,他是荷兰人。他在台湾的学生当面戏称他为“红毛仔”,把他与当年郑成功驱逐的“荷夷”相提并论,他也笑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的殖民者与当今这个迷恋于东方神奇的土地和中国古老文化的“老外”是截然不同的。他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毕生研究的是中国的宗教、民俗和戏曲。在地牛津郊外那座二层的小别墅里,四壁几乎尽是中国的线装书和各种出版物。他完全可以用普通话与中国人讨论问题,甚至会用泉州话与服务员及三轮车工人交谈。因此,有人说他比…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3月6日,卡式录音带的发明人、CD的先驱卢·奥滕斯(Lou Ottens)在荷兰北布拉班特省杜伊泽尔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亲朋好友由衷地赞誉他"是一个极善良、谦逊的人,给几代人带来了无限欢乐"。奥滕斯1926年6月出生于荷兰的贝灵沃尔登,自小就对工程技术和焊补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青年时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相似文献   

18.
追寻房龙     
生于19世纪的荷兰人房龙,一生漂泊,阅历丰富,为了历练人生,几乎走遍西欧各国,当过教师、编辑、记者。他后来定居美国,成为美国国民。虽然他曾留学德、法、美,获得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关进书斋,进行纯学术的研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写作与传播知识,研究学问与启蒙民众的结合途径。正如房龙作品集主编蔡先生所说,他的文笔是为青年和少年的,但作品中的深邃思想和文明观念却是为全人类的。他的作品除了众多的人物传记外,主要集中在人类历史、文化、文明、科学发展历程的宏观阐述。我是通过《古代人──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的故…  相似文献   

19.
痴狂郁金香     
提起荷兰,人们眼前浮现的总是呼呼转动的大风车、恬静的白磨坊和明艳的郁金香,其中尤以郁金香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浓艳、馥郁和凄婉,都是如此地撩人心魄。走进荷兰的历史,郁金香是贯穿其始终的重要一笔……“低洼之国”荷兰的17世纪,是个为郁金香痴狂的年代。成千上万的荷兰人倾尽其一生积蓄,义无返顾地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郁金香交易中。全国上下,街头巷尾,郁金香是最热的谈资。这一切在现代人看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身为头号海上强国的荷兰,既不青睐宝石,也不钟情漂洋过海购来的香料,偏偏孤注一掷,选择了郁金香。要想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20.
1989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威尔逊的英国雕刻研究专家被一个小小的青铜雕刻吸引住了。这个名为《杂耍的人》的铜雕被发现时已在一个花园里沉睡40年而没被人注意,当时它的价钱不过两三千美元。威尔逊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裸体铜雕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雕像,而是一件稀世珍宝。在一个有名的拍卖会上,它卖出了107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当时世界上所有铜雕中卖出的最高价。这件珍品后被洛杉矶保罗·格蒂博物馆收藏。这件稀世珍品的作者是荷兰伟大的风格主义雕刻家德弗里斯(1556~1626)。他出生于荷兰的海牙,早年离家去佛罗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