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之情。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读老舍的《想北平》,理解其深爱着北平的情感(即文章的主旨)应该是毫无障碍的,但要说出老舍《想北平》的好(即《想北平》的艺术匠心),则需要用心体悟。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  相似文献   

5.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他用浓厚的纯京味语言,贴近生活的表达展现了对北平的眷恋与刻骨铭心的热爱。《想北平》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京味语言为主的散文,从一些细微之处就能看到作者的真情流露。究竟在他的笔下北平的哪些事物能让他流连忘返呢?他那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又在那些地方表现呢?本文以《想北平》来谈老舍的思乡情。一、爱——情洒北平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底色     
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老舍的《想北平》,虽然老舍动情地把对北平的爱比成自己对母亲最真挚的热爱,我却看到许多学生的眼神是漠然的。同样,当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自己看到母亲第一缕白发时的感动,周围同学一下哄笑起来时,我的心灵震了,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冷漠呢?  相似文献   

7.
上老舍的《想北平》有两个重点需要落实:一是情,老舍先生深深的思乡之情;二是味,字里行间浓浓的京味语言。前一点大家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只是感受不深,缺乏共鸣;缕析课文语言的特色,我总感觉苏教版必修1的《想北平》“京味儿”不是很浓,不容易落实。  相似文献   

8.
王诗怡 《新读写》2008,(10):53-53
老舍曾在《想北平》中这样提到:“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的。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看好听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学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不能爱天津与上海,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读了之后心中竟有几分不平,于是下课后便在班级里大声嚷嚷:"啊!我不能爱北京与天津,因为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乎,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相似文献   

11.
蒋鸣涧 《新读写》2009,(6):19-19
语文课上学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不能爱天津与上海,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读了之后心中竟有几分不平,于是下课后便在班级里大声嚷嚷:“啊!我不能爱北京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上海!”  相似文献   

12.
<正>《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文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在这篇散文里,老舍以他特有的质朴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北平深沉的感情,那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挚爱和眷念。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凝聚成两种情结——乡土情结和市民情结。先来说说文中所凝聚的·乡·土·情·结。老舍在他生命的67年中,有42年生活在北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北平滋养了老舍,老舍也以自己的笔墨来回报北平的养育之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而达到全面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情感的目的。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少学生却对文中的一处比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作文指导应立足课文,从经典中汲取写作营养,指导学生管中窥豹。本文以老舍《想北平》为例,归纳出简单易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作文指导应立足课文,从经典中汲取写作营养,指导学生管中窥豹。本文以老舍《想北平》为例,归纳出简单易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6.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用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这篇文章典型地体现出老舍散文京味隽永、细致入微、性喜自然的特点,特别是这种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真正值得学生去重点体会和感悟的。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磨课",不断思考与改进,最终生成以"情  相似文献   

17.
正老舍的《想北平》一文,以"我的北平"这样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写出一种别样的乡思。之所以说是"别样",是因为这份乡思不是肤浅的、大众的思乡怀人恋土,而是饱含忧思的至情之语。但我们的学生由于远离了老舍当年的生活情境,产生了与文本的隔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读不懂文章的诸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底色     
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老舍的<想北平>,虽然老舍动情地把对北平的爱比成自己对母亲最真挚的热爱,我却看到许多学生的眼神是漠然的.同样,当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自己看到母亲第一缕白发时的感动,周围同学一下哄笑起来时,我的心灵震颤了,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冷漠呢?  相似文献   

19.
郭冠群 《学语文》2021,(1):74-75
老舍的《想北平》采用欲说还休的方式抒发情感,挖掘北平平民的特色,表现对北平家的思念,又潜藏着忧虑之情,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还是言说方式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见上海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写于1936年,是一篇怀乡之作。“想北平”三个字舒缓而平淡,其中的“想”字可谓题眼,清澈传神,蕴含深情,富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