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二语习得的认知规律广受关注。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角度探究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为英语词汇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强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学习;多义词的习得以原型意义为中心;注重隐喻、转喻思维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主要的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指称论以客观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语义是外部世界直接映射的结果,与认知者的百科知识和认知理解过程无关。表征论以认知语义学为代表吸收指称论,认为语义与认知者的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范畴形成有密切关系,并提出了经验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3.
朱青 《科教文汇》2009,(6):248-248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主要的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指称论以客观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语义是外部世界直接映射的结果,与认知者的百科知识和认知理解过程无关。表征论以认知语义学为代表吸收指称论,认为语义与认知者的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范畴形成有密切关系,并提出了经验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王梦雅 《百科知识》2022,(33):44-45
<正>我们是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我们物理属性上的身体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是否也发挥着作用?传统认知心理学认为身体与心智是分离的,这一主张最早来源于哲学中的二元论思想,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他把身体和灵魂对立起来,认为身体充满了肉欲、情色等使人分心的东西,因此成为认知的障碍。但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让我们认识到自我和身体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例如当我们受到病痛的困扰时,情绪上总是消极的,而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和灵敏程度也会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的主观感受提供了更为客观的科学依据。与传统认知心理学不同,具身认知强调的是身体与心智的紧密相连,认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身体、认知和环境是和谐的统一体,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过程,并且这种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简述范畴化及认知模型——以认知的视角看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俊 《科教文汇》2008,(16):167-167
我们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会把它们按照我们理解的范畴来归类。作为人类思维、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的最基本能力,范畴化妊然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遵循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本文将对范畴化这一基本认知过程及其理论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6.
<正>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首先依赖于人类身体的感觉器官对世界的感知,而认知的绝大部分来自视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光便是我们体验这个世界的基础。千百年来,人类也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更好对光展开利用的方式。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使光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光,被形象地称为“最亮的光”“最准的尺”“最快的刀”。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科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思维方式。文章从非线性科学形成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创立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它们对人类认识世界自然观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在非线性科学的创建中的思维特征是感悟直觉等形象思维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范畴看英语词汇的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们认知世界以及用思想作用世界的重要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这两个理论对于英语学习的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尤其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对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9.
晏晓玲 《百科知识》2022,(36):56-58
<正>因果关系是世间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种规律指导着人类的科学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果关系在科学知识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因果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形成认知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果关系存在于人的逻辑思维中,是人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是思维表达的重要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人类思维的成果借助语言得以巩固和发展。由此可知,因果关系反映在人类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10.
Lakoff和Johnson以心智是具身的、思维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概念大多是隐喻的这三个认知科学的重要发现为哲学基础,创造“意象图式”这一术语来解决具身意义理论的合理性问题.意象图式作为人类与外部世界进行具身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初经验结构,是意义出现的认知基础和关键角色.没有意象图式和想象力,意义便不会存在.“意象图式”的创造打破了传统意义理论客观主义的神话,克服了传统意义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为意义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叶明 《软科学》1990,4(1):37-42
<正> 一、结构分析方法的要义众所周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同时又是它的基本属性。同样,结构也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它的基本属性。和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一样,世界上没有无结构的物质,客观物质世界在空间上的结构性和在时间上的过程性(运动性),两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这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骨骼系统——时空框架的科学说明,也是结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转喻思维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重在范畴的相关性,其中的“认知框架”和“显著度”是两个重要概念。语言的生成过程,本质上存在转喻的认知机制。语言生成中的转喻认知机制,比较突出的有指称转喻、言语行为转喻和文字转喻。转喻思维具备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袁玲玲 《科教文汇》2009,(32):186-186
中动句是存在于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一类特殊句型。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模式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中动结构作出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知识融合转化是认知主体解决复杂问题中基于多元认知策略进行复杂性思维的实践活动。为了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复杂问题的圆满解决,知识融合转化应根据其内涵、特性及对多方协同创新的需求,遵循“非机器”隐喻认知的基本特征,采取以“系统”思维为基础、以“生命”隐喻为基本形式、以“生态”隐喻为基本保障的多元集成认知策略;在方法论层面,也要选择以整体论方法为指导、以新还原认知方法为具体手段、以网络认知方法为深化方式的多元集成认知方法。针对“机器”隐喻认知所形成的简单性思维,基于情理融通器官和知行互动器官综合集成而形成的多元认知方法,能使认知主体在复杂思维中同时自我实现知识向上与向下的因果作用和融合转化,最终确保复杂问题得到协同创新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丁笑君 《科教文汇》2011,(13):116-117
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还是开放而不完全拘泥于规则呢?除了基本的语法规则和语义的限制外,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词汇之间的搭配呢?本文针对以上的课题,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英语词汇搭配的认知规律,并阐释了经验主义、概念范畴化和概念结构对词汇搭配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隐喻的。隐喻思维对语言的起源、概念系统的形成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思维方式使得语言在起源之时就充满了强烈的隐喻色彩;原始的经验积累形成了根隐喻,对人们概念系统的形成、对事物的认知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隐喻思维的创造性和联想性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概念、新词语、抽象语义从而不断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8.
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为现实中的科学提供合理性的辩护。但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是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范式下进行的,其辩护属于认知合理性的范畴。具体而言,这种科学合理性辩护以主、客体二分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出发论证科学合理性,具体表现为实在论与方法论合理性。但这种认知模式的合理性论证一直局限于理论思维范围之内,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理论哲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生活世界”开始进入科学合理性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董平军 《科学学研究》2008,26(6):1131-1135
 客观世界是日趋复杂的,认知主体仅具有有限认知能力;理论上如何解释我们能够认识日趋复杂的世界呢?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可以降低认知不确定性,减少被认知系统认知复杂性的感性经验或规律,知识具有“负熵”的性质。可以发展或利用已有对复杂性测量的研究成果对特定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现象学的世界是经验显现的世界之意义上,作为人的“基本建构”的“在世界之中存在”可理解向“在经验之中存在”,即人是经验性存在。基于身体与世界之“交流”的作为人的存在的经验生成的可能性,规约于“交流”之中的身体与世界的现实性。身体的技术延伸、技术介入、技术规训的普遍性,世界的技术改变、技术构成、技术表征的普遍性,使身体与世界现实地建构于技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人的存在的经验生成或人的经验性存在的现实,建构于技术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