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琴台 《知识窗》2014,(19):16-17
我有一位远亲,算起来应该叫我姑母,今年夏天的时候,我见过他一次。那是个十六岁的孩子,个头不高,又黑又瘦,看人的时候目光能够顷刻立起来,好像春天到来时的北冰洋上,那些隐藏在深深海水里异军突起的巨大冰块。实话说,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家境是很不幸的,父母智障,家境贫穷,所有的生活来源都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作为远亲,按说该对他有份怜悯体恤之心,可这个少年的所作所为,又让人齿冷。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和感悟文本。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解读文本,抓住文本做文章。每一册语文教材,都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成功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也显得至关重要。再拿?故乡?为例,这篇课文在整册教材中处于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还有?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心声?。这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为中心。?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弄清四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去解读就各有侧重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故乡》里,描写过闰土到海边抓跳鱼的情景,那黑不溜秋、潮落而跳的“跳跳鱼”模样怪异,着实招人喜爱。在我国南方漫长的海岸线上,栖息着大量活蹦乱跳的“跳跳鱼”,人们按它的生活习性,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泥猴”。泥猴体态扁圆,鱼身长10厘米~17厘米,背部苍黑,腹灰白,  相似文献   

4.
东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玄学思想家,其名韩康伯.韩康伯少年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和极强的思辨能力.在《世说新语·夙惠》里,刘义庆为我们讲述了一则少年韩康伯的故事,看后令人潸然泪下,也让人拍案叫绝. 韩康伯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到了三九天气,韩康伯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只穿了一件短袄.即便如此,这还是他母亲用省下来的布料所做.母亲刚刚做好这件短袄的时候,打算用熨斗给韩康伯熨平,边熨边自我抱怨,孩子呀,娘没有本事,不能给你做一件像样的棉衣,等过些时日,娘再给你做一件夹衣吧.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一个儿童的口吻以回忆的形式写就的。它既是一篇散文,又可以当一篇小说读。作者将几个具有童真、童趣、童幻的生活片断联缀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上个世纪初叶中国儿童教育由“谜乐园”到“失乐园”、由“少年不知愁滋味”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现实图画。作者抓住了童年生活中最富特色的瞬间,在那个时代的现实语境中,运用对比、矛盾的手法,以晓喻、讽喻的笔触,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给每一位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现实语境下读来,都有不尽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鲁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强烈而浓郁的抒情性,从而使这篇文章塑造了抒情的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他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该篇文章从人物描写和当时作者所处环境都可以感受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部《本草纲目》为世界人类医学大厦镶上了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如今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在李时珍的故乡又诞生了一位运用中草药治疗精神病的“杏林奇秀”——钱成光。  相似文献   

8.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推出了一本题为《科学火星人》的专著,介绍了5位伟大的匈牙利科学家。该书作者Istvan Hargittai也是匈牙利人,标题中用了“火星人”的说法,是因为与这5位匈牙利科学家都熟悉、出生于波兰格但斯克的物理学家弗里茨·豪特曼斯(1903-1966年)曾经开玩笑地说,这5位是“实实在在的火星来客”,意指其才能是人间罕见的。  相似文献   

9.
刘勇 《知识窗》2013,(12):53-54
林孙珍所著的《苦乐留痕》为我们已渐行渐远的生活留下了一份难以抹去的情感记忆。文集以翔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朴实的语言,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温馨的回忆,更引起许多过来人强烈的共鸣。《苦乐留痕》犹如一本情感备忘录,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阅读《苦乐留痕》,就像在照镜子,能从作者的记忆里看到自己早年的生活;又像是听留声机,心灵的指针沿着文字的韵脚慢慢回溯,播放出那些业已消散的时代跫音。  相似文献   

10.
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两位先驱,两人都著有《语言论》一书,然而这两位大师的影响却反映在不完全相同的领域中。两本《语言论》虽然在语言学领域中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对美国语言学界乃至全世界语言学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颖 《科教文汇》2010,(29):76-77
《海边的卡夫卡》选择了和以往村上作品完全不一样的主人公——一位15岁的少年,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身上散发的气质中寻找到村上的影子——孤独、无奈,但是他又不同于村上以前主人公苍白无力的形象,更多地被作者赋予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性质,并在其中去肯定自我。从这种意义上说村上的作品既是忧郁的文学,更是自我治疗,自我肯定的文学。因此,本文将通过《海边的卡夫卡》中主人公的精神特点,进一步走进村上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曹禺的《雷雨》两剧中,都有一位悲剧的女性:娜拉与繁漪。她们在自己的家中虽然都是太太,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物”。娜拉是一个“玩偶”,繁漪是一个“陈设品”。对这两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都采用了象征手法,无论是“玩偶”还是“陈设品”,都揭示了妇女所处的附属品的地位,但二者寓意不尽相同。在描写方法上,两位作家都运用了本民族传统的方法,易卜生运用的主要是心理描写,曹禺主要运用的是语言和行动描写。 娜拉,这是一个从温柔多情的女性转变为旧传统观念的叛逆者。她刚出场的时候,是一个乐观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女性。  相似文献   

13.
曾省,又名曾省之,1899年9月生于浙江省瑞安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二岁丧父,家境中衰,靠卖田、典物、借债度日。曾省兄弟三人最后不得不随母迁到外祖父家,靠其周济生活。曾省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农业生产落后状况,目睹农民生活的困苦,因此,自幼便萌发了改变农业技术落后状态的愿望,1914年他从瑞安县立中学毕业后,远离故乡和亲人,投考了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科。在校期间,  相似文献   

14.
<正>《小水的除夕》是著名作家祁智继《芝麻开门》之后,积淀多年、新近奉献的儿童长篇小说。作品深情描摹遥远的故乡和飞逝的岁月,讲述了一个少年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放寒假了,四年级的小水和同学们在家常一样的腊月里驻足——善于奔跑的刘锦辉总是"抢枪";小麦拉了小水的手;孙定远把羊藏在了大槐树上;邵校长请客人吃了猪油红汤葱花面;熊一菲等来了一个伤心的消息……孩子们怀揣着各自憨拙  相似文献   

15.
张志爱 《科教文汇》2014,(26):78-78
《红楼梦》自从问世那一天起,就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画面,还为我们刻画了性格各异,呼之欲出的几百个人物。在语言上,曹雪芹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丰富的营养,同时又以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作补充,构成《红楼梦》绚丽多姿、丰富藴藉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少年时候,曾拜读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第二卷《陆判》,其中写到陆判官为陵阳书生朱尔旦“破腔……易慧心”,又为朱尔旦丑妻换上美人头,当时认为这不过是蒲翁笔下逗人乐的“神话”,而一笑了之。如今再重温此篇,不禁为蒲翁神奇的描绘拍案叫绝。因为随着岁月的推移,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体绝大部分器官,包括心脏现在都能成功地移植了。那么,头颅是否也可以换呢?科学家的回答亦是十分肯定的。据《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传媒报道:最早是在1908年,美国著名脑科医生兼药理学家查尔斯·居特里就曾尝试将一只小型混…  相似文献   

17.
正《小水的除夕》是著名作家祁智继《芝麻开门》之后,积淀多年、新近奉献的儿童长篇小说。作品深情描摹遥远的故乡和飞逝的岁月,讲述了一个少年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放寒假了,四年级的小水和同学们在家常一样的腊月里驻足——善于奔跑的刘锦辉总是"抢枪";小麦拉了小水的手;孙定远把羊藏在了大槐树上;邵校长请客人吃了猪油红汤葱花面;熊一菲等来了一个伤心的消息……孩子们怀揣着各自憨拙  相似文献   

18.
<正>课文再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读到少年闰土月下刺猹这个片段时,你们是不是很好奇,“猹”是什么动物,它有哪些习性?现实生活中有“猹”这种动物吗?  相似文献   

19.
米中明珠     
《红楼梦》中曾描绘过一种珍稀而又散发异香的红稻米——御田“胭脂米”。这神奇的“胭脂米”并非作者虚构的,它就产于河北省丰南县王兰庄,距曹雪芹的故乡丰润县很近。传说在300多年前,康熙皇帝东巡途经丰南,当地官员进贡此米,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遂赐名“胭脂米”。  相似文献   

20.
正中学教材名篇《我的老师》和《再塑生命》,一篇出于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魏巍之手,另一位作者是美国教育家.作家海伦·凯勒。教授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魏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和教导下茁壮成长,长大成才,并在与蔡老师分别近30年后写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表达对蔡老师的无限感激与热爱,而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了。生命开端,就是多灾多难的,但幸运的是这个病弱的生命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