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马志飞 《百科知识》2022,(28):18-22
<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这首《泊船瓜洲》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自江宁(今南京)启程赴京,沿着大运河北上,途中经过京口(今镇江)和瓜洲,有感而发,留下了这首诗作。由于京口和瓜洲中间仅隔着一条长江,古人站在瓜洲就可以望见京口;令人困惑的是,后人沿着王安石的足迹寻找诗中的景象,看到的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卢禾 《知识窗》2007,(2):4-24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喜爱“半山”(王安石)华丽飘逸、字惊句骇、意蕴隽永之诗,如痴如迷竟到了当做早餐吃的程度。不信请看他的一首七绝《读书》:“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不正是“吃”诗吗?  相似文献   

3.
菊花不落瓣     
哲理 《知识窗》2008,(10):41-41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未遏,偶然发现书桌上有一首没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暗自恩忖:“秋风萧瑟,虽群芳凋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花瓣怎么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就离开了。后来,王安石看见了续诗,笑道:“连苏东坡也不好好读书。难道没有读过《楚辞》中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吗?”  相似文献   

4.
<正>宋代王安石有一首《春风》诗:"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这首诗道出了春天的气候和物候特点。春暖时,也就是王安石说的"春日春风有时好"的天气,各种病毒、细菌、虫卵的繁殖会加快,许多传染病、皮肤病易于发生和流行。精神病复发率也会居高不下(约占全年的70%以上),精神病人的自虐和自杀也常常发生在春风送暖的气候里。所以,春天晴日,老人、小孩及体弱多病者要尽可能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春暖  相似文献   

5.
冯宪 《科学生活》2023,(1):8-10
<正>《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是一首七言排律诗,它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着“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六十余岁时在河南尹任上创作的,属于晚年佳作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八十余年了。该诗看似一首闲适诗,但“以小见大”,突出反映了作者一贯的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诗中,白居易借助一件新制的上等绵衣(绫袄),抒发了当时自己心怀天下、体恤民众的情感,在冬天里读来,让人心头升腾起一阵暖意。  相似文献   

6.
刘颖 《科教文汇》2009,(16):223-223
“咏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几千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伟大诗人李白更是一位喜欢以“月”入诗的诗人。翻看文学史便知,李白诗中的“月”是受古人影响,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心灵的再现,对污浊社会现实的鲜明对照。诗中的高妙的境界,自然、人文也都蕴含于这纯洁无瑕的“月”中。避实就虚,以虚写实,虚实交相辉映,意境可谓妙绝。  相似文献   

7.
提到“鸳鸯”.我们总会想到情侣或夫妇。然而,在我国古代,“鸳鸯”最早是被比作兄弟的。 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到:“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  相似文献   

8.
杨红珍 《百科知识》2022,(34):43-47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在民间及王廷贵族中传唱的诗歌,共311首。在这些诗歌中,涉及昆虫描写的诗歌共有19篇,其中,“风”诗8篇,“雅”诗10篇,“颂”诗1篇。在这些篇章中,除了两篇是借助昆虫的生活习性来描写时令转换之外,其余的都是借助昆虫表达一种情感,比如,思念、凄苦、劝诫、讽刺、斥责、欣赏、美好愿望等。  相似文献   

9.
致远 《知识窗》2008,(11):52-5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在华人圈内堪称家喻户晓,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是李白的千古伤心之诗。  相似文献   

10.
<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八月,45岁的纪昀(字晓岚)因在“两淮盐引案”中“漏言获谴”而被发配乌鲁木齐。谪戍新疆的经历促成纪昀写出了《乌鲁木齐杂诗》,诗集共包括160首七言绝句,且在每首诗后的附录中介绍了西域的风土、民俗、物产,展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有一首描述天池的诗这样写道:“乱山倒影碧沉沉,十里龙湫万丈深。一自沉牛答云雨,飞流不断到如今。”该诗既描绘了烟波瀚渺的天池美景,也展现了天池泄水不断、造福人类的奇特景象。  相似文献   

11.
火井之谜     
马志飞 《百科知识》2022,(34):29-34
<正>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经写过一首题为《冬夕》的诗,描绘寒冬里天寒地冻、万木萧条的景象,诗曰:“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对于诗中所提到的温泉,我们早已熟知,但其中的“火井”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些书里将其解释为“可能是火炉”,语气模棱两可,令人难以信服;还有的书里直译为“火井”,似乎有意回避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咏嫦娥的诗。漫漫长夜,烛光暗淡,诗人夜不能寐,遥望银河星辰,想起嫦娥在月中的孤独身影,以此抒发自己的伤感之情。诗中分别描写了两种空寂清冷的环境,室外的“长河渐落”给了我们无限遐想,而室内的“云母屏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这是刘更另院士当年写的诗:“群匪用心毒,螂臂敢挡乘!此去归何处?乾坤任纵横!”当我询问刘更另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时,刘更另说,这首诗写于1949年5月14日,他当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联盟。在革命的熔炉里,他的心中充满着斗争的豪情。  相似文献   

14.
“镶牙染发闯西东,遮老掩衰充英雄。六十而立该怨谁?一笑尽藏不言中。滚滚长江东流去,载走几多少年梦。坎坷一生心未了,醒来已是夕阳红。”这是著名发明企业家徐学洪先生自己写的一首诗。他把这首诗称为“对一生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杨红珍 《百科知识》2022,(28):36-44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在民间及王廷贵族中传唱的诗歌,共311首。在这些诗歌中,涉及昆虫描写的诗歌共有19篇,其中,“风”诗8篇,“雅”诗10篇,“颂”诗1篇。在这些篇章中,除了两篇是借助昆虫的生活习性来描写时令转换之外,其余的都是借助昆虫表达一种情感,比如,思念、凄苦、劝诫、讽刺、斥责、欣赏、美好愿望等。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诗经·周颂·小毖》  相似文献   

16.
李玉梅 《科教文汇》2008,(7):150-150
《雪夜林边驻足》被其作者本人称作是“一首最值得记忆的诗歌”,也广受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从语音韵律、选词修持、蕴含意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探索其中蕴舍的哲理,体会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之谜     
<正>“湖水青青江水黄,人言此水号鸳鸯。钟声忽起波间石,清越偏宜秋夜长。”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所写的一首诗《泊舟石钟山下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奇怪的景象:一边是清澈的湖水,另一边却是浑浊发黄的江水,江湖两色,清浊分明。忽然,从水波之间的石头里传来阵阵钟声,悠扬动听,恰似一首古曲《秋夜长》。诗中描绘的江湖两色、阵阵钟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实中真有这样的奇景吗?如果有,这一景观又会发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8.
朱彪军 《科教文汇》2011,(4):I0001-I0001
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著名的诗《在地铁车站》这样写道:“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这些年,每到节日期间,我在车站看到那些涌动的人群就会想到这首诗。我喜欢看庞大的人群中浮现出的一张张脸。这些脸是最为生动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月光如泻笼江干,一曲离歌秣陵关。星火危崖采石渡,紫烟青霭铜官山。三载征程兴未尽,期年伏枥当思还。此身许国无多求,乐在图书山水间。”这首诗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常印佛院士的第一首诗作。立足地质,科学报国,这是他在风华正茂之际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李定国 《知识窗》2007,(12):22-23
我国古代有几首“应变诗”十分精彩,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堪称“传世之作”,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