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也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更是茫茫“九州腌云”的灯塔。拨开迷雾,前有“小雪腌菜”,后有“大雪腌肉”“大寒过后腌腊忙”。在众多腌肉制品里,腊肉的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  相似文献   

2.
尹浩英 《科教文汇》2007,(11Z):197-197
本文以“石敢当”为基本考察的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史书记载和考古实证为依据,将神话传说与民间民俗信仰结合起来,对“石敢当”这一民俗信仰的内涵有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整个古代灵石崇拜体系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2S):54-55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所谓民俗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俗文化为情趣和内容的旅游活动。民俗采风、民俗表演、民俗景物观览、民俗生活体验等等,是常见的民俗旅游活动的主题和内容。16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培根认为:“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对于青年人来说,民俗旅游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体悟社会和人生的课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我国民俗学研究日趋繁荣,研究具体民俗事象和民俗学基本理论的论著硕果累累。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理论民俗学专著,作者围绕着“民”和“俗”,博引中外,就“民俗”的概念做了充分的探讨,尤其通过引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把民俗定位在“生活世界”,来说明民俗学应有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近期,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景区“民俗展览馆”内,两本印有奇特“汉文字”的古书引起社会各界和游客的关注。这两本书被誉为西阳的“西夏文字”和“女书”。  相似文献   

7.
<正>百节年为首。自岁时肇启,中国人便有了过年的习俗。庆新岁、过年节,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春节的称谓也不相同。先秦时,谓之“元日”“献岁”:两汉时,谓之“岁旦”“正旦”;魏晋南北朝时,谓之“元辰”“元首”;唐至明时,谓之“新正”“新元”;清代,谓之“元旦”“元日”。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属舶来品。这一舶来之物进入中国本土后,在被民众崇信的漫长历史时段内,“狮子”既完成了自身形象的中国化改造,也实现了其为民俗标志物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狮子”由来狮子是原产于非洲、南美洲、亚洲西部等地的哺乳类动物,生性凶猛,有“兽中王”之誉。在我国现有文献中,没有发现出产狮子的历史记述。域外狮子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狮子才开始以贡物的形式进入中国本土。班固《汉书·西域传》说到:“明珠、文甲、通犀、翠羽…  相似文献   

9.
民俗事项在经济改革的变迁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经济作用和地位,因此提出“民俗经济”这一概念加以论证,笔者以语言、心理、生活等习俗事项产生的经济效益为证据,阐明“民俗”与“经济”的关系,应该以其独特的姿态跻身市场经济舞台。  相似文献   

10.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3S):58-59
家谱,是记录宗族世系和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呼“谱书”、“宗谱”、“族谱”、“通谱”等,古文典籍中则称“谱牒”、“家牒”、“族牒”、“家乘”等。它既是传统社会中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表现形式,又是我国漫长封建社会下形成的宗族民俗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特色”就是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风格;“特色”就是有别于他人,别具个性和特点;“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就是创新、创造。特色文化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生长都有区域特色文化的烙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每个地域、每个城市、每个乡村因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民风、民俗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都会产生属于这个地域特点的文化资源,形成别具个性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春节PK圣诞     
《百科知识》2007,(2X):1-1
年夜饭、压岁钱,放鞭炮、看春晚,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然而很多人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近年来在中国势头却越来越强劲。对此,中国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大声疾呼要保护中国文化民俗,然而更多的人却有不同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4.
崔丽君 《科教文汇》2012,(28):65-66
乡村是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民俗文化最好的保存地。民俗与基础教育融合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也是保护我国民俗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江西省进贤县自圩乡“牛会节”这一传统民俗中蕴含着与现代农村小学教育相统一的价值元素。本文通过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探讨历史民俗在农村小学教育应用中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凤凰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7X):48-49
凤凰,是中国古代信仰中兆示和平吉祥、王道仁政、国泰民安的瑞鸟,亦称“风皇”,系雌雄统称,雄为“风”,雌为“凰”,总称“风”。风与龙、龟、麒麟并称“四灵”,乃禽类之长。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凤凰信仰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达封建帝王,下止阊巷布衣,虚以神话传说,实以民俗生活。在衍生出凤凰文化特定内涵的同时,风与龙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图腾。  相似文献   

16.
蝙蝠,又名“仙鼠”,也名“飞鼠”,北地俗称“夜摸虎”。由于其既禽又兽的生物特征、游走于明暗之间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若即若离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蝙蝠被国人赋予了庄谐皆有的形像与内涵。言其“庄”者,取其“庄重、神秘”之义,诸如岁及千岁,食之可仙,能通天地二界,引领钟馗捉鬼;称其“谐”者,则寓其“谐趣、滑稽”之相,诸如又禽又兽的骑墙之喻,问有阴险狡猾的意味。随着历史的更迭,诸多寓义最终聚焦于蝙蝠兆福的文化指向上,人们仿其形、谐其音、寓其义,演化出蝙蝠处处皆兆福的民俗景象。蝙蝠俨然脱胎成了中国福文化的代言物,也成了中国文化中寓福、兆福的最重要的民俗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从着装方式的角度去阐述民俗服饰文化,而一改过去从传统的文化史的角度去探索民俗服饰的惯例,具体阐明了衣装的原点——“缠绕”的定义,赋予“缠绕”以智慧的历史、方法,以及对生活、设计、裁剪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明地域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客家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小吃文化、丹霞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民俗园中一支支艳丽奇葩,别有一番特色,耐人寻味。在闽赣两省三县(福建建宁、宁化县,江西广昌县)交界处的中畲村,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独特的“过半年”习俗,它是建宁县中畲村特有的客家民俗。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日渐消退,“过半年”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冷清,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将是值得当代人探索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面塑,在不同地区也被称作“面花”“花供”“礼馍”“捏面人”“花饽饽”等,是中华传统民俗事象,其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山东面塑是“郎庄面塑”“曹州面人”“菏泽花供”“济南面塑”“济宁面塑”等民间传统艺术的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通过考据山东面塑在时光长河中有代表性的重要变迁事件,以漫画的形式将山东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史向民众进行科普性呈现。  相似文献   

20.
卿蔚 《现代情报》2004,24(1):47-49
本文以sohu搜索引擎为主要工具,对internet上的我国民俗网络资源进行剖析,认为目前我国民俗网络资源处于初创阶段,有一定数量的网站,但还没形成规模,网站质量参差不齐,网络资源类型也不丰富。原因在于经费问题、版权问题及学术界重视程度不够。建议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以及同仁们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激励机制,不断丰富我国民俗网络资源。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