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性侵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我们对幼儿性知识教育的思考。对幼儿进行性知识、防性侵教育主要应从幼儿园、家长两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强化国家和社会责任。幼儿园开展性知识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幼儿及家长科学理解性知识教育的含义,让幼儿具有性别自认能力和建立性别角色;其次,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各种活动,侧面进行性知识教育,培养科学的性态度,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教师要正确面对、理解班级幼儿之间发生的"性游戏",为幼儿防性侵打下坚实基础。在家庭开展性知识教育,要求家长正确面对幼儿的各种提问,掌握好性知识教育时机,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注意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的培养,实时为幼儿解答疑惑。家长、幼儿园同时还要重点对幼儿开展防性侵教育,让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措施;教会幼儿求救方法和力所能及的反抗;培养孩子生命意识和独立自理能力。国家和社会还要完善幼儿保护法律,健全"二次伤害"防范机制,学习、参考世界各国对儿童性侵案的处罚方法。只有社会、幼儿园、家庭全方位筑起防性侵的"防火墙",才能预防幼儿性侵事件发生,才能还儿童一个健康、自由、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前儿童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存在家长简单粗暴的处置态度、家长不注重孩子良好的媒体接触习惯的培养、家庭成员媒介素养水平低等问题。开展家庭媒介素养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等。  相似文献   

3.
在儿童的健康教育中,性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到儿童的生理发展,并且对儿童日后形成正确的性态度、性道德以及健康人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在CNKI上检索的儿童性教育硕士论文以及相关专著的研究分析,基本掌握了近年来我国儿童性教育的进展状况,同时发现,目前在儿童性教育的研究中不论是方法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因此,在未来儿童性教育的研究中,要建立多层次的学前儿童性教育体系,关注民族地区的性教育状况,并且不断探索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频繁发生的儿童性侵事件与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研究为什么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性教育时,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性发育情况非常模糊,这应该是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性教育的一个认识上的障碍.保护孩子不受性侵,家长朋友非常有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尤其是6-14岁的儿童的性心理有哪些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刚刚起步,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或发达城市,选取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省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调研内容包括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媒介接触动机、媒介批判意识以及媒介使用能力和认知水平等问题,指出高校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媒介机构如何充当有效的"把关人",政府如何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少先队教育对儿童政治启蒙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效应,构建以少先队实践教育与组织教育、儿童主体参与,以及儿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的分析框架,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数据表明,少先队组织教育对儿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有正向显著影响;实践教育对儿童政治情感有正向显著影响;儿童主体参与对儿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儿童主体参与是实践教育对儿童政治启蒙起作用的显著中介变量。因此,为了促进儿童政治启蒙,要重视少先队教育的合力效应,加强儿童政治启蒙的群体动力机制构建,并特别重视儿童主体参与的中介作用,优化少先队教育的整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年第2期《关注儿童性教育》一文提到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必要性。近期,儿童性侵案件时有发生,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看一次录像、听一次讲座,而应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系统教育工程。对于预防儿童受到性侵犯,很多家长常常觉得难以启齿,其实可以这样做:允许儿童的性好奇;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正确回答儿童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顺其自然地进行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少先队教育对儿童政治启蒙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效应,构建以少先队实践教育与组织教育、儿童主体参与,以及儿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的分析框架,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数据表明,少先队组织教育对儿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有正向显著影响;实践教育对儿童政治情感有正向显著影响;儿童主体参与对儿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儿童主体参与是实践教育对儿童政治启蒙起作用的显著中介变量。因此,为了促进儿童政治启蒙,要重视少先队教育的合力效应,加强儿童政治启蒙的群体动力机制构建,并特别重视儿童主体参与的中介作用,优化少先队教育的整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玲 《家教世界》2013,(2):274-275
儿童性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形成性别同一性;形成正确的有关性问题的准则和观念。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在性别同一性基础上,又要淡化性别角色,培养男女双性化。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家长应坦然相告,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有关性问题的准则和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实践,会逐渐地形成一些自我信念,并用这些信念指导着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些信念中有一些是错误的,人们往往却并不自知,仍然持笃信的态度。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需要改变的信念也很多。儿童性侵事件是现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防犯性侵事件的发生,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改变人们的一些错误的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龙迪教授以其专业的视角,对儿童性侵的定义、危害、防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她也指出了  相似文献   

11.
龙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儿童性侵犯专业干预、创伤疗愈与终止暴力、家庭专业干预。其著作《性之耻,还是伤之痛?中国家外儿童性侵犯家庭经验探索性研究》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儿童性侵犯的社会工作研究文本。2013年的5月,全国各地披露了多起儿童性侵案。这些残酷的事实给每个家庭敲响了警钟。龙迪教授多年对此问题的扎实研究,将为家长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与幼儿的日常交往和对他们的日常教育中,教师和家长经常会遇到儿童性与儿童化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对于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能否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那么,究竟应坚持儿童性原则,还是应推行儿童化策略?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这里的儿童性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考虑和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发展水平,使教育内容、方法等尽可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和KHB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从家校共育视角分析了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依据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的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衡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家长主观感知的教师关怀能显著改善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家长接触到的客观教师关怀会对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产生差异化影响。具体来看,教师的学习关怀对农村儿童的外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显著改善其神经质;心理关怀能显著提升农村儿童的宜人性和尽责性;交友关怀能显著提升农村儿童的外倾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关怀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而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这一作用机制是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和要求这两个机制共同实现的,相较于父母要求,父母对子女需求反应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幼儿性侵犯问题,很长一段时期都被淹没在所谓的“沉默文化”中。新时代,幼儿防性侵研究打破固有“思维惯式”,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幼儿防性侵的重要性。但针对农村留守幼儿的防性侵犯问题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通过皖北地区一则幼儿遭受性侵犯的真实案例分析,透视当前农村留守幼儿防性侵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优化农村留守幼儿防性侵的策略:政府要筑牢幼儿防性侵立法的“上层建筑”,家长要更新幼儿防性侵教育观念,幼儿园需提升软硬件力量,社会为幼儿防性侵教育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5800万,他们迫切需要培养正确解读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四级阶梯的构建是基于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留守儿童群体媒介接触特点和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规律三个维度的融合考虑。其实践路径是在四级阶梯框架下,把自上而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推广与自下而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农村社区运动相结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法律规定,要保障儿童能够接受到与性相关的健康教育,切实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然而,"切实"实难切实,法律条文执行不力,缺乏监督和强制措施,儿童性教育难以实现。儿童遭遇性侵事件余波已了,余悸犹存。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的通知,对性侵儿童事件实现"司法零容忍"。而早在9月3日,教育部就联合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  相似文献   

17.
近来儿童遭受性侵的案件屡屡发生,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还有很多隐性案件没有被发现,或者已经发现但因某些原因没有进入司法程序,使被害人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儿童性侵案的特征犯罪人多是被害人熟悉的人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2006-2008年媒体报道的340个儿童性侵案件的调查中,熟人作案的高达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前儿童也在媒介的环境中悄然成长,但所有的媒介环境对学前儿童来说都是有益的吗?值得我们深思。在“喜洋洋”动画片所引发的“儿童烧伤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学前儿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易被忽视。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首要场所,也是学前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主体之一。笔者通过对学前儿童家长的访谈,发现学前儿童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模糊,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有困惑。因此,本文针对学前儿童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根据家长在培养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疑惑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通过对12位家长进行访谈以及对110位家长调查,以沈阳市为例研究0~6岁儿童接触视频媒介情况。结果表明:(1)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视听产品,而且种类不同,其中儿童接触的视频媒介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2)儿童接触视频媒介的时间过长,每次在1~2个小时左右,频率也相对较多,几乎每天晚上和周末都有接触;(3)动画片是儿童接触最多的视频媒介产品,而且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类型和家长希望儿童观看的动画片类型恰恰相反;(4)虽然很多家庭都拥有视听产品,但是对待的态度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接触视频媒介持中立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性教育主题的选择及媒介的利用等问题仍在探索之中。《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1年9月刊发的《绘本故事性教育心理课程的建构与实践》一文基于学校课题组对于儿童性心理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