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科技风》2021,(11)
被同伴拒绝儿童(peer rejection)是指在同伴交往中几被多数儿童所排斥、拒绝、不受欢迎,总是处于孤立地位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儿童在与其他同伴的交往中,倾向于采取不友好或者暴力的交往模式,从而导致了他们被同伴拒绝的状况。研究表明,被同伴拒绝的儿童,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本文旨在探讨儿童被同伴拒斥的原因,根据儿童的发展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同伴拒斥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缓解紧张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顺利发展社会性。  相似文献   

2.
皮亚杰曾经提出:儿童能在同伴冲突中习得社会性发展相关的能力,习得社会性交往的技能,换而言之,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本领,和儿童在同伴中的同伴冲突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指南提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需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因而从幼儿园教育目标出发,研究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提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交往中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在幼儿的交往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冲突的良好解决有助于幼儿冲突交往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幼儿的思维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认知水平很低,同时缺乏生活经验,于是需要在幼儿园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教师合理有效地应对幼儿冲突,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收集资料,对幼儿冲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当前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经验,发现其中的有效措施和不足之处。针对研究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教师能够积极合理地应对幼儿冲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同伴关系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间形成相互协助意识及其人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本文试图对通辽市A幼儿园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现状调查,呈现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脉络特点,找出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6.
培养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友好的交往,尝试大胆的交往,能够积极的交往。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幼儿期是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关键,幼儿的社会性是在交往和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受益终身,而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李永明 《科教文汇》2014,(17):206-207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同伴交往能力可以促进幼儿获得良好个性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获得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特点,据此提出通过活动发展幼儿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金芳 《科教文汇》2011,(8):62-62,121
分享行为不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形成良好品格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知识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的同伴交往增多。研究者通过对美工区的观察,归纳出幼儿在美工区分享行为的类型.并提出促进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的最初场所,幼儿早期经验的获得来自子家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与同伴交往同时家庭影响着幼儿的同伴关系。为此,本文论述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临美 《科教文汇》2008,(18):44-45
本文通过对在园幼儿(3、4岁-6、7岁)采用情境故事法来获得幼儿与同伴交往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呈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交往策略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运用交换与协商等合适的交往策略的幼儿占多数:但教师与家长仍需重视指导那些常采用等待、回避、冲突等不当交往策略的幼儿。  相似文献   

12.
魏晓萍 《科教文汇》2014,(17):202-203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生命个体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以及社会产生各种关系,幼儿也不例外。幼儿期是一个“社会人”的起步阶段,幼儿从一个“人人为我”的家庭小环境,进入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奇、陌生的,只有通过自主的交往才能帮助孩子积累认知经验,逐渐融入大环境,逐步成为“社会人”,促使其社会性得到发展。然而幼儿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其认知、心理尚不成熟,且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保护过度,因此幼儿缺乏自立能力,缺少与他人以及社会交往的经验。在幼儿园常会发现孩子因交往能力差不愿上幼儿园:“妈妈,我们班小朋友不跟我玩。”还有小朋友说:“我们班某某小朋友欺负我。”孩子之间因争抢玩具发生打斗现象,受害一方家长不是手足无措就是找老师、家长理论。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一班就是一个小团体。  相似文献   

13.
娄玉珍 《科学中国人》2014,(8S):224-224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礼仪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儿的礼仪是幼儿园园风和幼儿精神风貌的缩影。在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礼仪行为得到规范,同伴之间团结友爱、礼让友好、互相合作,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涌现出一批批“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新苗。  相似文献   

14.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中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有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做好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扩大混龄交往范围,并充分发挥混龄交往的优势,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早期同伴关系,也为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幼儿,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潜在优势,尝试运用可行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分析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一定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正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多的多学会一些交往技能,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指出,大约六个月大的幼儿就可以分辨出人和物品的不同,他们会利用微笑、姿势和声音,对其他幼儿表示出友善的心意。而且在往后的岁月里,友谊一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社会技能,而且可以向幼儿提供社会支持,因此对幼儿全面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从教师如何为幼儿创设友谊环境,促进幼儿友谊社会性形成,引导呵护友谊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成为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模式,不仅为幼儿拓宽了交往的空间、提供了交往的环境、创造了交往的机会,更为帮助幼儿提高交往的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只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人格的积极健康的发展,包括从小拥有积极的社会情感、态度,具有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同伴关系。因此,积极促进每一个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进而促进每一个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