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伟 《中华武术》2001,(3):45-45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训练的方法上,力量与身体素质训练的 领域里充满了互相矛盾的认识。现如今,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把“耐力训练结合力量训练”的想法作为了研究的重点。 对于非专业田径运动员来说,我们一直对训练的时间非常重视。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我们需要给那些锻炼者提供必要的训练计划,以使他们尽可能有效率、有效果地达到训练目的。对于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把耐力训练结合力量训练”的研究并未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论。研究中某些部分甚至指出:这种综合性的训练风格与单纯地进行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比较起来,前者或者导致力量训练的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3.
耐力运动员较少进行力量训练,主要担心肌肉肥大对毛细血管和线粒体功能产生潜在负性的影响。但是肌肉的无氧工作能力、肌肉力量和肌肉的爆发力可能影响耐力运动项目的成绩。力量训练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特征和无氧代谢能力。耐力训练中嵌入力量训练的训练模式可能有助于提高耐力性项目成绩。  相似文献   

4.
绝大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耐力是影响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专项不同,其耐力的含义也会不同。在这里,我们把耐力定义为:运动员以一定力量或功率重复某一运动的能力。虽然运动水平和力量的关系是多方位的,但研究证明,最大力量是影响耐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依据大量的研究文献综述,探讨最大力量训练与长期或短期耐力水平,以及其它与耐力有关的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同期力量和耐力训练(以下简称“同期训练”)对中老年人骨骼肌适应性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训练频率、总量对骨骼肌影响的差异。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Stata 15.1软件对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8篇,样本总量为764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同期训练在静态力量、瘦体质量等方面的效应显著高于力量训练。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当训练频率由每周2次增加到3次时,同期训练组瘦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力量训练组;当同期训练组与力量训练组接受等量力量训练时,同期训练组下肢最大力量显著高于力量训练组。结论 同期训练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中老年人的静态力量、动态力量以及瘦体质量,肌肉适应性未受耐力训练影响。训练频率未对下肢力量产生差异影响,而每周3次同期训练更有利于降低体脂。在力量训练总量相等的条件下,同期训练对下肢力量提升的效率高于单纯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对于大众健身还是专业训练,目前一致认为,力量训练能够促使肌肉体积增加、力量增长,而耐力训练则可以改变机体的有氧代谢水平。此外,如果将力量训练跟耐力训练无间隔交叉进行则会产生相互干扰的效果。旨在通过对这两种训练各自的信号转导途径进行分析以及互相干扰现象进行系统地阐述,以期能够为大众健身以及专业训练的人群在训练计划的安排上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赛艇运动是一种以力量和速度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提高力量素质对提高赛艇专项水平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冬训根据赛艇的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法进行力量与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力量与速度耐力素质。在备战一届运动会训练中,根据我队起点低的具体情况,分别系统化地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力量训练法,分别对队员进行训练,一种是采用较普遍使用的分项大负荷练习+多项小负荷循环练习,另一种足采用减少大负荷即运用不同百分比练习而增加小负倚及轻托铃长时间练习,  相似文献   

8.
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年训练各阶段中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未来高水平赛跑运动员的成绩大多依赖于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但是,运动实践表明,运动员“淘汰率”显著增高的阶段首先发生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以后又发生在青年向成年运动员过渡的时期。因此,探索不同年龄组长距离跑运动员年训练周期中  相似文献   

9.
运动耐力与运动力量训练是当前高中学生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通过运动耐力与运动力量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与提高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成绩。运动耐力与运动力量训练越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越好,因此运动耐力与运动力量直接关系到身体素质。教师需要运用持续跑步训练、重复跑步训练、间歇跑步训练、健身器械训练、肌肉训练等方法,来加强对高中学生的运动耐力与力量训练,以实现耐力提升和力量提升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长跑运动是属于极限条件下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在现代运动训练方法中,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恢复,是运动员取得成绩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员耐力与力量训练的分析和运用;即耐力与力量训练原则,安排了负荷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粗略探讨,以便对今后训练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对运动员的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肌肉力量和耐力一样,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个教练去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我在十几年的运动生涯中。所接受的两位教练的指导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练习,而且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及  相似文献   

12.
王跃新 《体育科研》2003,24(3):34-34
一个有效的练习组合是能取得最佳运动成绩。然而,许多练习计划却不能达到此目的。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练习内容的安排顺序不正确。例如,许多运动员以有氧活动开始练习,随后过渡到抗阻力练习,这样做就不能充分发挥机体自身利用能量基础的顺序。  在准备活动结束后,一个正确的练习顺序是以力量训练开始,这需要来自储藏在肌肉和肝脏内的血糖和糖原。力量训练后,应该转到有氧练习上。因为储藏的血糖已经被消耗,机体被迫使用更多的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导致消耗更多的脂肪。阻力练习所产生的肌肉刺激提高了安静时新陈代谢水平。  就力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运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显示,力量训练与耐力训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文章综述了两种训练引起的骨骼肌细胞适应性变化。主要涉及力量训练引起骨骼肌肥大的分子机制,有氧耐力运动引起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功能提升的分子机制。讨论了这两种不同的适应性变化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最后从分子机理层面简要阐述了两种训练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的运动需要肌肉力量以及心血管方面的耐力,因而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是尤为重要的。在有限的一段训练时间内,什么是提高运动素质的最好方法呢?首先,我们必须确定运动员获取并保持相对高水平的肌肉力量和心血管耐力所需的最少的训练时间。研究表明:大强度的练习可为发展肌肉力量提供有效的刺激,一组要使11块主要的肌肉群都得到锻炼的练习约需20分钟。尽管  相似文献   

15.
400米跨栏跑主要是通过非乳酸能和乳酸能两个系统提供的能量进行的。后20米栏绝大部分依靠乳酸能的供能,而乳酸能的供能将产生大量的乳酸,致使肌肉出现疲劳,因此耐受高乳酸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400米栏的跨栏成绩。400米跨栏跑栏与栏之间要有一定的步数,从起跑到终点需要的步数越少越好,运动员以及教练员提高成绩都在减少栏间步  相似文献   

16.
赛艇运动员力量耐力训练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研制的力量素质测试设备,对武汉体育学院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的杠铃卧拉力量耐力训练手段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说明,赛艇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可以通过功率变化来评定,可以通过功率变化幅度判断一名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通过这种简单的测试方法可以科学地指导运动员训练.  相似文献   

17.
18.
因为大多数运动项目既要求有肌肉力量,又需要有心血管耐力,因此在这方面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大量练习是以技术为主,身体素质训练就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在规定时间限度内,身体素质训练的最好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首要问题是:我们要确定为获得或保持相对高水平的肌肉力量和心血管耐力所必须的最短训练时间。研究表明,一组强度练习对发展肌肉力量可产生有效刺激。要使11大肌群的每一肌群都得到锻练,一组练习需要20分钟。通常认为一周三次力量训练是最适宜的,然而一周内间隔时间相等的两堂力量训练课也可以获得大力量,因此我们需要的最短力量训练时间是一周二次,每次20分钟。改善心血管耐力的检验标准是每周。能作二~三次大肌肉练习,每次20′~30′(分钟)。假如某运动员保持有适当的心率反应,则耐力的最短训练时间是每周二次,每次20分钟。  相似文献   

19.
唐兴璐 《体育博览》2012,(4):118-123
提到赏樱,日本是个不得不去的好地方。每年的春天,樱花便伴着春天的脚步,在东瀛列岛上由南向北地悄悄开放了,不多久,整个岛便笼罩在一片粉红色的海洋里……日本除了樱花,让你激动的还有什么?日本妹子有木有?还等什么?我们一起去日本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同属有氧训练的短期耐力和力量性耐力训练对AT的影响,分别在训练前、训练6周后和训练8周后测试了20名男大学生的AT。结果发现:耐力训练6周后AT就有显著性提高,而力量性耐力训练8周后AT才有显著性提高。提示短期耐力训练和力量性耐力训练都能提高AT,但存在一个不同的训练时间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