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观摩同事执教《买东西看什么》研究课例,启发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再思考.基于社会活动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要关注主体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认同的热度,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成长褪变;更要关注学生融入社会的情境、沉入活动过程的深度,实现学生公民素质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效度,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综合性学科。古人云“学有余力,则从文”。先学做人再做事,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育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是教育人的课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将做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想告诉学生要学会谦让,举了孔融让梨的例子。刚讲完,马上有个学生举手说:“孔融不应该让他的哥哥吃大的,应该自己吃大的,尊老爱幼嘛。”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同学也激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赞成。  相似文献   

4.
正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在不同年级都专门安排了有关安全的"单元性"主题活动,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安全问题,树立安全意识,在生活中自觉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安全的认识,提高学生应对安全的能力呢?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马路不是游戏场》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课前调查渗透安全意识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  相似文献   

5.
以学生为本、全面关注学生作为新的教学理念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但在操作层面的教师行为中,却又往往被忽略。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记得有一次,教研员张老师来听我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迷人的金秋'。课后他给我提出了一个意见:课堂上有个孩子非常积极大胆地给你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德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理念,通过场景展示、角色体验等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情感和技能,使学生将文明礼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案例与评点《快乐的邻里生活》为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3课。按照课标要求,本课教学要围绕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邻里和睦相处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围绕认知目标,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不文明不健康的邻里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危害;而在能力目标方面,则要树立为创建文明健康的邻里生活而努力的责任感。《快乐的邻里生活》已从家庭关系拓展到了邻里关系,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次扩大,这一教学内容重在促进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下面,我们借助三个教学案例片段,从“反思”与“设计”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8.
案例教学能够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提供现实依据、情感支持和能力准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规律,在案例教学中应做到: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重要课程,教师以多种创新设计为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学习体验活动,并在实践中形成切实认知,从而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丰富社会生活认知。课堂教学设计介入艺术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对构建高效课堂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海梅 《家教世界》2013,(8):122+121
新课标指引着我们课堂改革的方向,决定着课堂改革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且永不止步。本文力争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意识、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他们知情同步,品德升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强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研讨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教学实践中,体验是实现课程目标,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学生经过体验学习获得相关知识后,仍存在"知行不一,一错再错"的现象,未能以所学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症结何在?针对这一问题,下文试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吃穿用哪里来》一课进行教学实验,探讨个中原委。一、实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人情与法理的冲突是司空见惯的。在一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远离毒品》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确毒品的危害性,我从毒品种植源头——罂粟讲起。不料班上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学生小朱说他认识这种植物,还说自己的奶奶为了止疼种植了罂粟,最后被强制铲除,还被判了刑,这顿时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学生们众说纷纭。于是,我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认识毒品的危害,从而做到自觉抵制诱惑,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13.
《我是谁》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它让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了使学生健康地成长,能扮演好人生中的各种角色,我们老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时,围绕着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主题,让学生收集素材,进行展示之后,选取了《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安排学生开展制作美食的体验活动,在回味、分享中获得认知,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15.
林毓宇 《考试周刊》2012,(12):121-12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课前准备是老师的一项必备基本功,为提高有效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准备的材料应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入手。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借助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师通过开展"吃糖果"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借助课堂学习单,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案例教学,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逐步从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转变,尽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亲临其境,感悟品德的内涵和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而且助推学校合作文化的生成。为此,掌握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并付诸实践成为提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材的突出特点为框架结构综合、学习内容开放、整体设计连贯、学习方式新颖、呈现形式活泼.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考虑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