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析中小学教师激励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伦即人伦,理即道理、事理。伦理即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应遵循的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规范与约束教师的行为,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通常需要制定多种激励措施。由于激励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和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2.
谈高校后勤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带有一定职业特征的行为规范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行为关系总和。具有道德内涵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关系,要求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政治观念,一流的服务意识,廉洁奉公的精神。高校后勤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致力于这种观念的、意识的、精神的建设,也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或原则。而我们通常在生活中所说的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有时也与道德并称或连用,如伦理道德。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而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质。教学的伦理性是指“不管是教学的意向,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的具体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伦理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4.
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一般认为,伦即人伦,指人们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事理;伦理合称则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应遵循的规范及相应的道德原则.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规范教师的行为,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通常需要制定多种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昭委 《中国教师》2008,(23):55-57
<正>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一般认为,伦即人伦,指人们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事理;伦理合称则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应遵循的规范及相应的道德原则。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规范教师的行为,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通常需要制定多种激励措施。由于其中涉及  相似文献   

6.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或原则。而我们通常在生活中所说的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有时也与道德并称或连用,如伦理道德。人作为社会陛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而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质。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人解释“伦理”,是指人们的道德原理。《荀子·臣道篇》说:“伦以为理”。“伦”释“类”或“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朋友的关系等等。每种关系就是一伦,每一伦的行为准则称作“常”或“理”;所谓“常”、“理”就是正常的不可改变的道理。研究“伦理”或“伦常”问题,就是研究人们相互关系及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简单地说是道德科学。  相似文献   

8.
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伦即人伦,理即道理、事理。伦理即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应遵循的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规范与约束教师的行为,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通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通过形成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伦理观念,是人们修身、养性、做人的学问。“道”,是指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规则、道理;“德”,是指道的表现,即一个人思想上的道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实施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着重抓好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四个环节。就学校教育、学科教学而言,要着重以明确道德规范为前提,以开展道德教育为基础。英语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英…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曾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是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6页)所谓道德是道理和德行的合称,它源于拉丁语,意指风尚,习俗。我国古籍经典《论语》中讲“志于道,根于德”,《孟子》中讲“尊德贵道”,都是指道德,它是指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行为规范或准则。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它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特点和会计职业责任的要求,规定了财会工作者在履行公职中“应当怎么样”、“不应当怎么样”。这些道德标准是财经法规,财会政策制度所不能替代的。非法行为肯定不道德,但合法行为也可能存在着不道德问题。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要求更高,所以如此,首先是有利干社会,因为它关系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人员强化道德约…  相似文献   

12.
洪刚 《中国研究生》2022,(12):64-66
<正>伦理指人们心目中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伦理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只是它调整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的范畴。调查与实验中的伦理是指导、调整研究生科研行为的规范,调整范围既包括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研究生与实验、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科研调查与实验中的伦理应当被重视,它也是重要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3.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道德 ,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人伦”。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以“仁”为核心 ,提出了“爱人”、“爱亲”、“忠恕”、“礼让”、“信义”等道德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说的“无邪”是指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所谓“无邪”或“正”,就是要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即符合“仁”和“礼”的要求。“无邪”既是孔子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会计的职业道德是每个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生存发展和前途。何谓会计职业道德呢?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标准要求更高,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信誉,保守秘密。同时还要精通业务,热心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7.
<正>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伦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而论,伦理通常被认为是指从概念视角对道德现象进行的哲学思考,可认为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体现在人的意志、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尤指人际之间符合某些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而道德通常是指在共同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代表社会正面价值取向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是近些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再作一番探讨.一、何谓人的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见“价值”的构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客体本身带有的可以为人所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实际需要,这是事物具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并同主体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实际关系,才能形成实在的价值.可见主客体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效益关系等.而价值关系是指效益关系,所谓效益关系就是客体以它自身的结构、属性、特征包括运动规律,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被客体所满足的程度、状态.主体的需要首先是物质性的,同时也包括精神的,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如图书、出版物、电影、电视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教师德性是什么 (一)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 在研究教师德性之前,有必要首先对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及关系作一分析。 “道”原指人行走之路,后引申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一旦把握了它,就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待人接物。这也就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理解的,指“天人之道”。在伦理学意义上,“道”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德”与“得”相通,“德者,得也”,有获得、拥有之意,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从而化成个人的品质和品德;也包含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内心的满足。所谓“外得于人”,即指正直地处理与…  相似文献   

20.
一、伦理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伦理学的命题,也是伦理学所由以发生的根本。从词源上讲,伦理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的是道德规范和个人品性,它兼备个人性和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哲学家们向来以揭示人类社会的伦理意蕴为自己的事业,黑格尔认为,伦理是一种善,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存在状态,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即客观的善;二是指向人的自身,是人自身的善,即主观的善。“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善与自由是同一个概念,善即自由,自由即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