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老年人的发展需求已经远远不限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发展需求日益强烈并已成为实现中国积极老龄化的重要策略.从近四十年来国内"老有所为"的概念发展、意义、相关概念辨析以及实践路径等四个方面对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其研究内涵不断丰富、研究主体不断扩大、研究视角不断多元,并从理念创新、研究方法、研究主体...  相似文献   

2.
发展至今,我国老年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教育结果遍地开花的大发展局面。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对老年人的关注不足,老年人的教育面临着多种困境,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存在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养老服务受到限制等问题。要想推动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高质量发展,达到“老有所为”的新阶段,就必须深入社区、根植于基层,使老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参与途径,把老年教育当作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老年教育,通过“老有所为”来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甘肃、黑龙江、吉林、湖南、江西、深圳6省市老年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诸多共性的瓶颈问题:难以理顺老年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关系;进而影响老年教育的投入经费,也导致各地政府官员重视老年教育的程度不一;至今老年教育的受众面都不广泛,仅仅集中于条件较好的老龄群体,而更需要关注的老年弱势群体少有享受老年教育的机会;此外老年教育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理论研究异常薄弱等,笔者遂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如理顺老年教育治理关系,激发老年学习主体需求;整合多种资源,扩大老年教育的正效益;聚焦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促成《老年学》形成体系。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融入老年开放教育是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文化养老的必然需求。针对儒家文化在老年教育中的融入,以内蒙古开放大学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儒家思想融入老年开放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推广和普及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应该是企业、家庭等单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今各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状况极不平衡.为满足各地老年人的教育需求,需在政府主导的同时,探索老年教育的其他路径.以华商晨报举办的“幸福老年学堂”为例,了解其开办方式、课程设置等基本情况,采访其中学习者的参与感受,分析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举办老年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以此为例,探究老年教育的延伸路径,动员媒体及更多社会力量,为积极老龄化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老年教育是提升精神养老水平和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赋权、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四个维度剖析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现实状况发现,老年教育在资源投入、制度保障、教育可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短板,限制了老年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加大财政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以巩固老年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健全政策体系以强化老年教育的制度赋权,优化供给结构以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以实现老年教育的体制增能,推动老年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积极老龄化"和促进社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认识,加强统筹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注重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建立由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全面参与的多元化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以充分发挥社区老年教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方面的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年游学是指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教育旅游为载体、以终身学习为目的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教育方式。老年游学的价值体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增进社会对老年教育的关注;激发老年人主动学习的热情,满足老年人接受教育的需求;拓展老年教育形式,整合老年教育资源。因此,应制定老年游学相关政策,开发老年游学课程资源,选拔优秀师资,开辟老年游学基地,健全老年游学评价标准等运行机制,以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社会问题此起彼伏,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年轻劳动力。面对复杂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现实意义。文章以积极老龄化视域为背景,提出如下建议:营造老年群体继续接受教育的氛围;构建完善的学习设施;提升老年教育的目标性及针对性;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推动作用;实施分阶段退休,有计划地对老年群体进行教育指导;加强对老年群体的职业教育,将老年群体这一潜资源变为显资源。  相似文献   

10.
积极老龄化理论认为,人口老龄化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老年人口是社会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经验、智慧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应促进其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其潜能,参与社会建设,并保障其各项权利和机会。为此,老年教育工作应该在该理论指导下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变:福利救济观转向适应与潜能开发教育观;从兴趣爱好培养转向促进"健康、参与和保障";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等。  相似文献   

11.
"反思性实践者"作为"卓越未来教师"的核心品质,是学前教师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解构反思性实践者的内涵特征,探讨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难题与路径,成为当下学前教师教育研究热点。构建"三型课堂体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循序渗透,应成为新时期学前教师教育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时代特征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时代社区教育急需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点·线·面·体"发展策略意在探究"聚焦为点、连点为线、织线为面、拓面为体"的新时代社区教育发展路径和实现策略,深入剖析发展策略的内涵要义与操作要领,并重点在品牌项目、实验示范、学习型组织、平台资源、组织网络等社区教育五大重点领域作出应用探究,对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均衡、优质、创新发展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现代教育公共服务的基础组成要素,国家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明确提出要将数字教育资源新基建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了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挑战,结合教育新基建政策的战略布局,解读与阐释了新型资源和工具、资源供给体系与资源监管系统三大建设方向,描绘了智能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未来图景.文章最后论述了多模态学习分析、学科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支撑数字教育资源新基建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推进数字教育资源新基建发展的具体路径:运用互联网思维革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资源建设创新融合发展;提升资源组织管理的智能化精准性水平;深化基于资源的教学改革与常态化应用;发展人机结合的动态实时资源监管体系.期望为推动新时期数字教育资源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已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网生代",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互联网+",把握"网生代"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对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老年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老年教育各项活动开展的关键载体。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以及实施过程,实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教育期待、发展愿景、专业主张等的平衡或协调过程,有必要厘定课程治理观念,完善课程治理结构,构建体现高度协同的老年教育课程治理体系,目标是形成强大合力,有效解决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服务于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与研制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培育在劳动教育领域的落实,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与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领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经验,以“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作为维度,由劳动文化传承与理解、劳动意识培育与提升、劳动审美养成与提高、劳动应用拓展与创新四大指标构建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遵循素养作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深度融合,并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根本特性,参照我国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建议通过开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情境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制定基于层级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大学文化包含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等多种形态,它们各具基本特征,相互交融协作,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生态体系。立足新时代,高校应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精神内涵品质,汲取世界多元文化养分,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准,以积聚内生动能,构筑文化高地,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政党的生死存亡与青年有着密切的联系,罔顾青年就是罔顾未来。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发动广大青年的任务,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指导。"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加强党对青年的引领是执政党自身政权建设的重要政治设计,是新时代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教育原理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理论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也成为协调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