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亚静 《海南教育》2013,(11):42-4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根据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对此,笔者对非连续性文本以及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一个相对更为深入的理解。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基本阅读思路的基本含义根据国内对语文教育有一定研究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本次课程标准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概念,源自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著名的PISA)的学生素养测评。根据周永俐先生在《浅谈倡导生活化阅  相似文献   

2.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除文字之外,多以统计图、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海报、  相似文献   

3.
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特质《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一个新亮点,即"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  相似文献   

4.
曾扬明 《江苏教育》2012,(16):30-31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课标"要求其实仍着眼于"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的实用作品解读原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的  相似文献   

6.
"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年)提出的阅读内容与目标,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取向是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重在培养学生面对真实生活所需要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化"是此类文本阅读与教学的核心理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指导学生将阅读策略应用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7.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一次正式认识非连续性文本这个名称。当思考如何开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时,我选择了"走进雾霾"。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带来挑战,也带来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9.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是一种新鲜却又很常见的阅读形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践行,要切实提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载体、时间、平台,让学生方便阅读,更需要在具体的方法路径上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是指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的数学阅读材料,是聋校数学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数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有助于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潜能。聋校数学教师可立足教材,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惯,使其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并能在生活中迁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具有概括性强、简洁等特点。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能反映出其英语阅读素养与"用英语做事"能力的高低,引入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英语考查及测试的阅读题型,已成为一种趋势。笔者以区级调研真题为例,探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这一表述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据目前查阅到的资料,国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以“连续性文本”概念的解释作为参照基础,通过列举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别形式,  相似文献   

13.
PISA2009将文本类型划分为四类,其中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是两种基本形式。与此相仿,数学阅读材料也可以如是分类,并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多见,但相关研究多围绕前者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心理过程作以探讨,提出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心理过程的六个步骤,并以例说明。在文末,探讨了此类研究的教育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27):47-4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当前中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以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实用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考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研究,以更好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本研究则从非连续性文本命题内涵、特征、价值等基本概述出发,就其考查内容、方式、能力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出来应对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几点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对小学生来说,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信息的方式多样,信息“碎片化”,读起来比连续性文本要难,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表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特征,深入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意义,以及更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69):40-41
本文从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卷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选材特点、命题形式、考查能力及创新价值出发,探析2018年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备考策略,给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途径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冯渊 《考试研究》2013,(6):9-16
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图文组合材料”题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这类试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技术已相对成熟,但也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以PISA阅读测试和中高考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为例,剖析其异同,探讨PISA试题对中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一次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引入。它属于实用性文体的一种,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命制要围绕主题多样取材,要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说到"非连续性文本",这绝对是个新名词,要明白它需要从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中的明确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文本的考查目前正逐步走进我们的语文考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