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们感知动漫的能力。漫迷接触漫画的主要形式经历了由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给漫迷提供了海量的动漫信息,也给动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而动漫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从一开始杂乱无章的动漫网站、动漫论坛传播,发展为依靠社会性媒体进行传播。本文从动漫传播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动漫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动漫信息在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传播模式,阐述动漫文化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
任玉达 《东南传播》2012,(5):107-10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河北省迁安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他们对腾讯QQ这一网络社交工具的媒介依赖,以及借此形成的社会网络支持,为进一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赵建超 《青年记者》2020,(11):18-19
作为依托互联网媒介展开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网络传播实现了人类传播范式变革的同时,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社会性困境.对网络传播的社会性困境作出系统的反思,成为时代与现实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斯华 《传媒》2022,(8):23-25
从网络社交到社交网络,从信息融合到信息深度合成,网络社交媒体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社交场景结构视角,分析社交媒介发展对社交场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网络社交媒体社交机制与功能、信息深度合成服务以及用户及内容管理的智能化分析,多方面、多维度论述网络社交媒体对社交场景的影响,以期网络社交媒体在用智能赋能的同时,能够让智能更有价值观,使人们通过媒介进行的社会交往更安全、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5.
唐金秀 《出版广角》2015,(8):106-107
网络社交是当代人最主要的网络活动形式之一.在网络社交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社会问题,例如网络暴力等.时至今日,网络暴力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重申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人的独立意识及判断能力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提倡经典阅读,有利于从根本上抵制网络社交中的负面因素,净化网络社会中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文化价值观输出的新型武器。各国对社交网络的利用程度空前,目前我国的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文化价值观,混乱的局面导致社交网络利用的消极化和积极文化价值观的丧失。利用社交网络传输本国文化价值观成为新一轮的网络竞争,其意义不仅在于抵制外来文化价值观,而且可以打开传承传统和把握社交网络的双赢局面。针对当前我国社交网络中的现象,需要进行正确分析和疏导,力争赢得这场比赛。  相似文献   

7.
许加彪  梁少怡 《当代传播》2023,(3):103-105+112
随着中文播客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考察其“以声会友”的社交方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本文遵循媒介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法,结合深度访谈内容,试图阐释作为个体交流的中介——中文播客之于在线社交的价值与隐忧。研究发现,虽然中文播客提供的“声音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用户的疲惫感、孤独感与焦虑感,但“听播客”也会再造焦虑,如何调整是中文播客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12):58-71
社交媒体的勃兴再度推动从"宗教在线"到"在线宗教"的网络修行模式变迁。基于对湖北省一座山林寺院的信众群体的田野研究发现,被广泛运用的微信等社交媒体编织出一个以都市佛教徒为主体的虚拟媒介网络,信众在其中开拓出新的修行方法和观念,使社交媒体成为一种中介化道场。但"在线修行"无法替代现实修行,当信众诉求从超验世界转入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境界提升,媒介网络运转的根本动力源于信众内心对该寺院的归属,以及自身"宗教性"在修行实践中得到反复激发和印证。同时,随着社交媒体依赖成为当代生活的独特表征,由此聚焦目前意蕴驳杂的"修行",指向的不仅是狭义的宗教实践,更映照出部分人群抵御社会现代性症结的逻辑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朱芸 《东南传播》2021,(8):106-109
"截屏社交"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文化风潮,它借助成熟的媒介技术进行生产制作,表现出即时存储和创作"元素材"的功能性特征.与此同时,截图的"二次传播"也打破了公私之间的界限,将个体的后台行为暴露在前台,赋予隐私内容一种新的"可见性",蕴藏着信息失控和权力变动的风险."复制真实"幻想的破灭、个人权益的隐性侵犯以及朋友间的"怀疑式信任"是截屏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使网络传播空间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致使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极易出现各种负面功能.在今年初突尼斯、埃及等中东国家出现的政局动荡中,网络社交媒体扮演了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论述社交网络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社交网络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虚拟环境的问题。进而提供两个应用实例,探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构建社交网络的途径,并提出构建社交网络时需要考虑的四个方面。认为社交网络在扩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和提升图书馆服务等方面有广阅的应用前景。该文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2期本期话题“信息共享空间”的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赵英 《传媒》2014,(22)
为探索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企业内信息传播的影响,文章采用社会网络方法,从密度、中心度、聚类系数及平均距离等指标对企业内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及复杂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有利于企业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审丑行为,并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在设置议程、建构公共话语空间、造就"乌合之众"三方面对审丑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大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做到理性审丑。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展现自我、营销推广的窗口,日益成为企业日常公关活动的主阵地。在网络大繁荣时期,"无企业,不公关;无公关,不网络"是市场隐形"规矩"。  相似文献   

15.
张潇  张杰 《东南传播》2023,(10):115-118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相关文本和用户节点进行网络建构,发现灾难事件的媒介记忆主要呈现出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各领域意见领袖为桥梁,个体用户为边缘的实践网络;以国家话语为中心,多元化观点共现的内容网络。其中,主流媒体通过双重路径主导灾难叙事,网络圈层起到“官方”与“民间”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个体用户则进行着个体的数字化记忆实践,最终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激活和刻写效果。  相似文献   

16.
屏幕媒介的发展产生了以共享化、碎片化、移动化为特征的新的交往情境。这种情境必然改变人的交往行为,其中一方面就是语言表达的变迁。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理论视角,以网络缩写的社交表达为例,这种基于屏幕场景特性而诞生的社交语言存在一定的社交价值。屏幕的日益便携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日渐简洁,网络缩写的出现和盛行完美契合了屏幕场景的信息流动模式,借助屏幕的开放性,网络缩写从固定圈层的特殊社交手段发展成一种社交话语体系。对此,我们既要采取包容态度看待新的社交手段,也要促进公众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17.
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传统的隐私判断标准带来了挑战,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界限日益模糊。Helen Nissenbaum教授提出的"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强调隐私权是一种"个人信息适宜地进行传递"的权利、隐私的判断取决于所处的情境脉络等观点,解释了在社交网络环境下隐私困境出现的原因,其原因是信息传播违背了特定情境脉络中的"适宜性""传递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李云雅 《青年记者》2012,(17):14-15
“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完成,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的发帖的人被叫做“网络水军”,他们有专职和兼职之分.① “网络水军”参与的各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活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环境,极大降低了公众对互联网的信赖.网络水军的出现并快速发展壮大缘于各种复杂因素,而网络把关人的缺失是导致网络水军泛滥的重要原因.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编辑的权威被解构,把关权被分化乃至弱化,而这就为网络水军生产和传播信息提供了较为畅通的渠道和非常宽松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艾丹 《新闻前哨》2011,(9):21-21
在现代媒介与传统媒介构建的立体资讯网络上,可以很容易制造公众舆论的焦点。一条微博、一篇报道就有可能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最近的例子是,因为"听证专业户"的报道,成都64岁的退休市民胡丽天,短短几天之内经历了被指责、被肯定,被标签化、又被英雄化的戏剧体验。  相似文献   

20.
"次生"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相对应,既关联又批判地继承着主导文化的某种精神特质。例如本文所涉及的,有关数字化社交网络日渐兴勃的主导趋向及其所导致的诸多负面效应之间的对应与权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网络正向多功能的社交、资讯、娱乐以及互动的方向延展开来。然而,新媒体传播的智能化、便携化使社交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在生活中无孔不入。过分地信息渗透不仅侵蚀着人际联系的私密性,更导致情感的隔膜。为了社交而疲于应付的人们开始逐渐反思,并以实际行动在今天这个信息过载的媒介时代中上演着社交网络的亚文化"逆向次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