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勒温于1947年提出把关人概念,而怀特则将"把关人"概念引入到了新闻领域。这之后,学者们针对把关人做了大量的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得到普及和发展,对信息和新闻的传统把关模式遭到了技术上的障碍和受众的抵抗。在这种背景下,把关人的层面和主体等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搜索引擎作为一种新的把关方式对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产生了影响。搜索引擎产生的信息歧视是值得人们警醒的问题。同时,网络将传统媒体里主要由编辑、记者等专业人员承担的把关权力移交到了网民手里,网民的"多数人的选择"和"意见领袖"作为新的把关机制似乎预示着一种平民把关人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8)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的关联更加密切,其新闻信息接收行为与习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次研究从"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调查"的项目数据出发,以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五种媒介的使用情况为重点,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力图还原"互联网+"背景下五种媒介的用户群体情况,以及受众在新闻信息接收过程中的行为与习惯,为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微软开发的人立方关系搜索力图在全面分析互联网中记录人的社会活动信息的基础上,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动态结构图景,从而为人们观察和认识社会的关系结构和运行状态提供新的视角。它在哲学思维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之间建造起一个技术的桥梁,对正在运行的社会中人的关系进行直观的图解,这一技术的创造、发展与完善,必将有效地帮助人们认知互联网世界所记录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社会运行的主流动态,认知人自身在社会普遍联系结构中的位置,认知整个社会联系与运动的过程对人的自身利益与命运的影响。这种致力于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对于解读和促进人类现实文明形态和数字文明形态之间的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把关人”在网络媒体中的角色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迷航"现象时有出现,如新闻失真、非法和不良信息等问题不断在网络媒体中出现。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网络媒体的"把关人"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净化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1,(2):102
正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闵宜仁1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我国自主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版于2011年1月18日上线,将向社会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统一的在线地图服务,打造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的中国品牌。"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引发了社会各领域变革,信息关系与知识形态的内涵也在变革中逐渐发生转变,探究信息关系与知识形态的变化对于提高知识管理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论述信息概念单元之间、信息与载体之间和信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阐释信息关系的内涵,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关系对知识形态的影响,指出"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形态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把关人理论的极大冲击Web2.0时代使普通网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发布信息迈进,这意味着他们有了成为网络传播者的可能,但同时也意味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涌入互联网。这是对新闻把关人理论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18):58-62
互联网媒体丰富、多元、即时的信息特点和便捷、精准、易得的获取特点,成为了主持人采编的理想场域,也赋予了主持人采编新的含义,即以互联网为平台发现信息、辨识信息、整合信息。主持人通过个性化采编,实现了互联网信息广播电视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传播理念下,媒介与媒介融合、媒介与社会融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13,(5):30-32
中国互联网产业从兴起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余年,从最开始的门户到现在移动互联网,随着技术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各种互联网的模式也在迅速更迭,"变化"成为了互联网行业一个永远不变的关键词;此刻如果时光能够回到2011年,在这一年,"分类信息"这个"新词汇"正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并被都市人群所熟知,身为分类信息领导者的58同城也正是在这一年里开始崭露  相似文献   

10.
毛丽敏 《兰台世界》2016,(23):23-26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互通"的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跨界融合不断加深的时代。本文结合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内容,从五个方面将"互联网+"环境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志明 《图书馆》2017,(11):89-95
构建了公共图书馆"互联网+问责"评估框架,对30家公共图书馆"互联网+问责"实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本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较好,获取便捷性最高;业绩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最好,披露及时,但获取便捷性较差;财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最差,但披露及时,获取便捷性较好;在线信息反馈机制的完整性较差,回应性一般;在线交互沟通机制的完整性较好,但交互性较差。从问责理念、组织战略、治理结构及评估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10):39-44
信息政治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产物,媒体技术的升级引发了信息政治内涵的更新。相较于传统互联网,自媒体通过赋予信息政治"交互性"内涵而进一步深化了其自治性维度。大众在自媒体平台上通过议程设置、发展公共生活、"倒逼"政府等环节,构建起以多层次交往为核心的政治行为交互体系,提升了政治效能感。然而,基于"传播个体主义"的自媒体也增加了政治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结构的风险性。政府需确立柔性、开放的治理思维,充分估计自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做到"近用"且"善用"自媒体,以发挥其在寻求重叠共识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公民与政治权力协商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展开分析,论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新特点、新方式,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剖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包括构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现信息素养线上教育、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搭建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互联网+”对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两个基本概念.其次对科技信息资源本身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从文献、数据、科研活动相关信息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对三者共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议,以为后续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仲伟 《传媒》2005,(3):63-63
今天,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假说早已实现,数字技术大行其道,互联网变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犹如古典时代的街头巷尾,网络成为人们崭新的聚集空间,大家于其间相遇、相识,交换彼此的信息,拿走各自的所需.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话"俨然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手段,更是后现代话语解构的重要体现,抑或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存方式,处世之道.这种话语方式,不论在之前王家卫的电影、金庸的小说、张艺谋的作品,再到今天的网络博客、<水煮三国>,已经渗透到我们周边媒介环境的方方面面,谈到例证,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互联网+”对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两 个基本概念。其次对科技信息资源本身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从文献、数据、科研活动相关信息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 网+”对三者共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议,以为后续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 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标题党”现象成因的或然率公式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标题党"指"在标题上玩花样,靠标题取胜的一党",发端于一些门户网站,在媒体商业化大潮中羽翼渐丰而形成流派,之后横扫网络,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1]。在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是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接触心理在起作用。而著名学者施拉姆先生的或然率公式,从受众的信息接触心理和信息的获取费力程度两个方面为研究"标题党"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公开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互联网正从基础上重构传统商业、社会乃至政治运行的方式。而究其根本,互联网最强大的功能,则是海量信息的零成本制造与传播。然而,这个信息充塞和主导的网络世界犹如浩瀚汪洋,人们每一次的“养殖”和“撒网”都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危机信息传播管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3G手机等新型传播工具的出现,网络社会的形成,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危机信息传播管理已成为政府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为了稳定社会,担心因危机信息的扩散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危机处理成本的大幅提  相似文献   

20.
就图书馆所处的新环境及这一新环境为图书馆服务所带来的变化而言,最具挑战和革命意义的大概莫过于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了。互联网开创了知识资源产生和传播的新途径,也改变了人们交换信息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远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图书馆作为人们信息传播和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